最近在学《现代文选》,授课老师不止一次的推荐我们去看《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很多作家,都出现在这部电影中,最主要的就是萧红。
萧红的一生很短,仅三十一载;萧红的一生很长,她的作品将永世流传。
她在生命的最后跟友人谈话说:“后世的人可能只会关注她的绯闻,而非她的作品。”
她太聪明了,看透了世间的一切。也看淡了生死。
她第一次跟萧军见面,在那个破旧的旅馆仓库里。她问萧军:“人为什么活着?”萧军反问她:“那你又在留恋世间的什么?你这里自杀的条件很充分。”萧红转身点了支烟,走到窗前:“这世间还有一些事让我不能瞑目。”
把生命看的很淡的人,有什么事情是让她不能瞑目的呢?
回到《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的开头,汤唯扮演的萧红端坐在椅子上,对着镜头,向人们介绍着萧红的一生。萧红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物质应该是满足的。但是她的父亲对她很冷漠,家里唯一让她觉得有温暖的是她的祖父。这部电影中有很多这种对着镜头说旁白的镜头,但我对这一段的记忆尤为深刻。
她的生命是有缺憾的,她太缺爱了。她与萧军分手后,与端木结婚时说:“她想要的是包容、体谅、安慰,她不想要争吵、猜疑、冷漠。”
她有那么丰盈的心灵,可最终败给了感情。感情上她太感性了,她逃婚,跟着她爱着的已经有家庭的表哥,跑到北京。后来,又独自回到了东北,走投无路,找到被她放过鸽子的未婚夫。当她躺下休息的时候,她的未婚夫发现了她隆起的小腹。于是一声招呼不打就走了,她的未婚夫失踪了,连带她未婚夫一家子都失踪了。她欠下了高昂了住宿费,旅馆老板扣下她,把她关到仓库。紧接着,她在那里认识了萧军。
大约是文人相轻吧,也可能是萧红的才华让萧军自卑了。至少电影中是这么表现的,当别人在萧军面前夸奖萧红的才华时,明显,萧军不高兴了。最终萧红嫁给端木了,可端木也未能陪她渡过她那么短暂的最后时光。
对于孩子的事情上她是理性的,她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送人了。她的第二个孩子,大约是被她杀死了。电影镜头中先是有人来看她和孩子,孩子也很健康。等镜头一切换,就是萧红从厕所里出来,床上的孩子不见了。之前来医院看她的朋友又来了,翻抖着床上的被子问萧红:“孩子呢?”“昨晚上抽风死了”,萧红淡淡的说。
看到这里,弹幕上出现了许多“圣人”。而对于萧红的这种选择,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个人认为她是很理智的。因为她养不活孩子,她自己非常清楚,她连她自己都养活不了。这件事情虽然很残忍,可那么个动乱的年代,天天都在逃亡。活在今天的人,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反观活在今天的我们,物质充裕,生活安全稳定。大街小巷上依然铺天盖地的“无痛人流”又是为何?
萧红的父母生了萧红却没有给她爱,萧红大约也无法爱她的孩子。因此有很多“圣人”批判着她。可是,看看我们生活中的父母,新闻上隔三差五出现的虐童案。新闻也许离你太远了,那么看看你的周围吧。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么好的时代,若能给予孩子五十分的爱,那便都是100分的父母。
只能说她太不平凡了,敢常人不敢之事;想的通常人所想不通的事。她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真不是我们俗世凡人所能理解的。她能想明白,在那个乱世她无法护孩子周全。她亦想的明白,世人更关注她的传奇人生。
萧红的人生是很悲剧,那不单单是萧红一个人的悲剧。那是活在那个时代所有女人的悲剧。
其实她的作品也很受关注,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推荐她的《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作品让我们去学习。老师还评价她的《小城三月》说是诗的意境、散文的形式、小说的体裁。单单是诗的意境都已经很美了。《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中也是多次提到了她的《生死场》,鲁迅先生对她作品的评价也是极高。她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值得研究的女作家。今天看《黄金时代》就这么些感受,或许等我看完《呼兰河传》《生死场》之后,又会有一些新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