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
爱智之学的何为和如何 | 读《哲学通论》

爱智之学的何为和如何 | 读《哲学通论》

作者: Li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17:18 被阅读140次

哲学常被人称作为“智慧学”、“聪明学”,然而,哲学就是智慧吗?如果是,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智慧?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一、哲学:爱智之学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也许:哲学=爱(热爱智慧)+智(探讨智慧)。

首先,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爱智之忱。哲学智慧就是爱智。

其次,哲学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哲学并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和“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它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依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讯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

再者,爱智,来源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这是一种探索宇宙奥秘和洞察人生意义的渴望,促进历史发展和提升人类境界的渴望。这是一种超越现实和勇于挑战的渴望,悬设新理想和创建新生活世界的渴望。这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支撑点”的渴望。

总之,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之忱”的结晶。

二、如何爱智

人们常用“抽象”、“高深”,甚至“玄虚”、“神秘”等词来形容“爱智”的哲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哲学所爱所求的智慧,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都具有的能力,哲学所问所思的问题,也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经常面对的问题。“爱智”的哲学不过是将人们习以为常、不予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去追究,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而这就是追求“自明性”的过程。

(一)从熟知到真知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广为“熟知”的认识其实是存在纰漏的。

例如,人们常说“规律是看不见的,又是可以被认识的”。对此,哲学就追问:“看不见的规律何以能够被认识?我们认识到的规律是客观世界自身所具有的,还是我们的思维逻辑的产物?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是否正确,如何检验?……”

再例如,人们常说“狼是凶残的,因为狼吃羊”。对此,哲学就追问:“我们人类吃羊肉,为何不说人是凶残的?我们是以什么标准来断言狼的凶残和人的合理?如何理解生态伦理问题?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由此可见,“熟知”并非“真知”,“熟知”中隐含着“无知”。哲学的爱智,就是追问和反思种种人们“熟知”的问题,并在这种追问和反思中去寻求“真知”,也就是从“熟知”中去寻求“真知”。因此,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变革的智慧——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意识,从而变革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

(二)从名称到概念

“熟知”是对世界的“名称”式的把握,而“真知”是对世界的“概念”式的把握。

例如,我们面前有一张桌子,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会介绍到“这是一张桌子”(这是名称式的把握)。然而,哲学却要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提出问题:究竟什么叫桌子?如果我没有桌子的概念,为何我会把这个东西称为桌子?我能否知道桌子的存在?我如何判断这个桌子的真善美?……(这是概念式的把握)

由此还可引发无数哲学问题,例如,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真善美的关系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对“熟知”的“名称”进行“概念”式的追问,进而实现从“名称”到“概念”的转变。

(三)从有知到无知

我国当代哲学家张岱年说,哲学家因爱智,故绝不以有知自炫,而常以无知自警。哲学家不必是世界上知识最丰富之人,而是深切地追求真知之人。哲学家常自疑其知,虚怀而不自满,总不以所得为必是。凡自命为智者,多为诡辩师。

因此,哲学的思维方式,需要“常自疑其知”,视“有知”为“无知”,对“有知”进行批判性反思,进入“以无知自警”的境界。

就如王国维提出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这里的第一境界,是指登高望远,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知识,具有坚实的功底。第二境界,则指刻苦钻研,阐幽发微,超越对知识的“名称”式的把握,达到对知识的“概念”式的理解。第三境界,则指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超越对“熟知”的因袭,达到对“真知”的洞见。

参考文献: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

相关文章

  • 爱智之学的何为和如何 | 读《哲学通论》

    哲学常被人称作为“智慧学”、“聪明学”,然而,哲学就是智慧吗?如果是,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智慧? 一、哲学:爱智之学...

  • 『哲思征文』关于哲学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 “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中国没有爱智慧之学,只有智慧之学,是为了达到别...

  • 周国平《无用之学》

    哲学是"爱智之学"。首先要讲的是,这里的“智”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智慧是指向人的,而知识则指向物。 不得不说...

  • 多一些智慧追求,少一些聪明算计

    在古代西方人的观念中,追求智慧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作为爱智之学的哲学就成为了最高深的学问;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智...

  • 哲学与科学 | 读《哲学通论》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当中,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既是最密切的,又是最复杂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何理解哲学,就是...

  • 《与哲学家谈快乐》:与生俱来的快乐

    思衣谷 哲学是爱智之学,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事实上,...

  • 物演通论阐释

    物演通论创世图物演通论属性图物演通论章节结构图宇宙观的意义澄清思想存在论的意义精神哲学卷社会哲学卷《物演通论》之“...

  • 2019012《西方哲学史》

    一.读后感之“认识你自己”: Day 1. 何为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何为哲学家?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西方哲学起...

  • 发现自己

    苏格拉底说,哲学是爱智之学。 智慧的意义在于发现自己。 但是怎才可以发现自己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就是必须能够掌握...

  • 哲学通论

    哲学,普遍认为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应用于实践。正如庄子所说:“无用之为大用。”他认为哲学是给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智之学的何为和如何 | 读《哲学通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fi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