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桢桢一岁3个月,大有向混世魔女发展的趋势。今天安静下来玩这个小房子的玩具,我喜不自胜,相信以她的聪明才智和我的循循善诱,一定能学会将对应形状的小动物塞进房子里。我不厌其烦的演示每个形状的小动物塞向房顶错误的孔洞,口中振振有词:“这个三角形的小象从方形的烟囱里进不去,从梅花形的口子也进不去……只能从三角形的口子进去……”如此这般反复演示,把所有排列组合都试了一遍,桢桢也认真看着我絮絮叨叨说完。等让她实际操作时,让我大跌眼镜,她本想试着把小动物从房顶塞进去,可尝试了几次失败了,索性直接把小房子前面的门打开,把小动物一个一个放进去,我真哭笑不得,给她解释前面的门是把小动物拿出来的,只能从房顶把它们放进去。可是桢桢必然是不懂的,她正把小动物从门里拿进拿出,玩的不亦乐乎。
此时我却像触电一般,思绪回到了我的童年时光。那还是小学时代,小学的各种考试是我大放异彩的舞台,那时的我拿过无数次的双百,却偏偏给我留下了唯一的遗憾——人生第一次考试。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最后一题,看图说话,一个小朋友坐在树下,手里拿着什么。我毫不犹豫写下“小明在树下xiuxi”,休息当然是不会写的,拼音代替。结果出来了,没能满分,最后一题错了,答案是“小明在树下看书”,后来老师说,全年级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写的,除了不会写没写的,其他都写的是正确答案,我也因此成了全年级另类“名人”,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有人说我:大家都在努力看书,就我一个人在休息。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我也在潜意识里不断的修正自己,让我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准确无误的答对所有的考题,伴随我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研究生。直到如今工作了五年,我似乎还没摆脱这股力量。
如今回想起来,我还是很不服气的,首先,油印的试卷本来就不清楚,我可不能确定他拿的是什么,可能是玩具,也可能是吃的,凭什么说我是错的呢?我第一反应是感觉我们的教育可能出了问题,当我们的规则有漏洞时,为什么不能包容所有的答案?就像桢桢的玩具,小动物放进房子里,为什么一定要从房顶放进去,从门里拿出来呢?玩具没有这样的说明书必须这么玩,即使是我人为强行设置这样一个规则,难道就不会有人质疑规则的合理性,仅仅因为动物底座的形状和房顶孔洞一一对应,就必须从那里放进去吗?我们的目标是让小动物在房子里进进出出,而不是按照玩具的设计者的主观想法——好意的想法,去训练自己认识各种形状。这好比那个臭名昭著的水池接水问题,一个加水一个放水,题目的设计者有权让我们按照这么奇葩的思路解题,但同时把我们变成一台机器,只会做题,不去思考所谓的合理与逻辑,跟着可笑的场景越走越远。
我们在几千年前都已经开始探求教育的真谛,而这似乎永远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都想让孩子做一个聪明的人,有道德有涵养的人等等,我也不例外,但未来的世界瞬息万变,如果人没有开拓的精神,开放的思路,很难在世上立足。我们经历了科技革命,正在接受互联网革命的洗礼,回顾小的时候,发现世界已经面目全非,即使是几年前的生活和思想,与现在似乎也有不小差别,我们在嘲笑上一辈因循守旧的同时,逐渐开始对90后00后的种种行为和思想嗤之以鼻,我不想让下一代陷入我所经历的怪圈,也不想在她的思想里埋藏一颗思维固化的种子,否则,在她成长过程中,经过包括我在内的家长与老师不经意的浇灌,逐渐生长发芽,羁绊她的成长,让她慢慢沦为亿万人中平庸的一个。“邦之彦兮,维周之桢”,“彦桢”这个取自《诗经》名字寄托着我的希望,以聪颖之资,成国之栋梁,当然,她的人生由她来决定,平凡也未必不好,但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我希望她能够将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一个个无可奈何的选择,一次次墨守成规的妥协。
在树下休息一会,希望不要让迈出的第一步陷在前人深深的脚印中,而是在转瞬即逝的生命中绽放永恒的光彩。
2017.8.24
2017.1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