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婚”,在中国人眼里历来都是天经地义、约定俗成的人生必经环节。
到了一定的年龄谈恋爱,到了一定的阶段结婚,就算你没有遇到所爱之人,也有可能被迫相亲。结婚生子,仿佛是维系一个传统家族必不可少的方式。如果你二十末尾、三十出头还未结婚,就会被安上“剩女剩男”的称号。
于是全家开始着急,本觉得这不算大事的你也接收到了被动的焦虑。在压力之下,你开始逼迫自己了解前辈介绍的对象,你开始像找生活必需品一样,每天寻觅婚姻猎物。即使三番五次失望,你不愿将就的心理还是没能抵过世俗的压力。
而你,却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知道你为什么一定要恋爱,你不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结婚。可你还是这样做了。
2
给我一千个认可的理由所以,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
这是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问题。
很多父母辈的人,都觉得这是人之常情,甚至把<不结婚>视为触犯天条一般不可理喻。记得在<婚姻保卫战>节目中,说话常常一针见血的涂磊老师这样解答:“为什么要为了一张纸天天过在一起呢?那是因为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法律。”
当然,我想涂磊老师的观点,恰恰就代表了他们那个年龄段,也就是我们父母辈的典型想法。
他们所认为的结婚的理由,可能大部分出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风俗,那是一种习惯性认知与做法。他们在催你结婚的时候,更多的是<传统>上的顺从,却无法从<逻辑>上告诉你为什么要结婚。
他们在意的不是结婚的原因、结婚的目的、结婚的意义,即使他们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即使看到那么多婚姻失败的现实,他们仍然坚定地认为:<人,就是要结婚的。>
他们不会,也不敢问你:“你觉得结婚会使你幸福吗?”
3
而现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包容时代,早已和以往大不相同。
年轻人们呈现出的晚婚趋势如潮水般上涨,甚至独身主义的人也大大增多。
这样的做法在很多老一辈的眼里,是违背传统、不能接受的。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它看作一种进步?
从法律来看,结婚,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可我们当然也拥有放弃权利的权利啊。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导致很多时候我们很少去质疑现有的一切,只是顺从与接受。所以放弃约定俗成却不知意义的权利,学会自主独立地做出人生选择,质疑我们身边的常态化,又何尝不是年轻人的一种智慧?
从逻辑来看,有人喜欢且享受结婚,有人愿意将爱情更进一步,有人偏爱组建家庭的快乐,有人认为结婚会实现他更高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固然适合结婚。可并不是所有人的思想都那样统一,如果我觉得结婚不能为我带来价值与意义,在人生的思维导图里,<结婚>箭头的后面,我想不到会为我带来什么,没有任何逻辑推动我去行动。那么,我当然可以放弃这种没有理由去做的事情。
从人权上来看,并非崇洋媚外,在很多发达国家,不得不承认他们对于人权的重视。那是一种从思想上的相对开放,即使父母辈的人也不会要求孩子和自己的价值观一样。他们可能不觉得不结婚是什么大错,会觉得个人幸福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甚至在很多地区,“同性恋”这样在中国社会严重违背传统的选择,早已经合法化,成为人们选择个人幸福的另一种权利。反观我们的社会,代与代之间“结婚与否”的观念差异,还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甚至“逼婚”,居然仍然存在。
催婚和逼婚?我有权选择不婚!
4
其实换一种角度来想,结婚就像一日三餐吃饭一样,虽然是世俗的约定俗成行为,但你也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一天吃一顿,也可以选择吃零食填饱肚子,还可以选择代餐粉压缩饼干,甚至可以选择减肥、放弃吃饭。结婚亦能如此,不是么?
就像鲁迅曾说:“从里如此,便对么?”
结婚很好,可不结婚也是妙的啊。只是,希望我们都能有选择和放弃的自由,不让自己的个人幸福沉于世俗之中,拥有一个独立自主选择的人生。
结婚虽好,可不结婚也不算贪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