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高二数学课,我早已忘记了高中数学课上的内容,但今天一上课,老师就把我带入了课堂的情境之中。
他以学生曾飞过的一条航线:上海到法国为例,请学生思考为何航线的设置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引出今天的课题:球面距离。我心里大呼:高手啊!以真实的、有体验的情境切入新课,既能提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能将知识与运用结合起来,是很高的教学技巧。
我兴致盎然的等着老师的下一步。果然,还需要扫清一些知识障碍,让学生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产生联结,不然,这样的研究是无序且无效的。我听着老师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
两个问题一出,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了。我也专心地等待着老师带我们一探究竟。
老师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串,引着我们一一走近这些数学知识。问题串的设置合理、有效,层层深入。可惜的是,课堂再无精彩,让我甚为遗憾。
为何?
因为此后的课堂,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只有老师想听到的学生的声音。
当两个真实情境一出现,从情境中引申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就已经积极活动开来,现在他们需要探讨、思索,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挑战难度、进行思维的碰撞、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满足。可惜,老师并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这节课,几乎没有同学能自由的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被老师在牵着走,老师习惯性的打断和抢话,让学生的回答一板一眼,方向精准的指向每一个老师想进行的下一步。这哪里是学生在回答问题,与同学、与老师进行思维的交流,这分别是借了学生的嘴,引出老师的下一步。
精彩的情境,启发性的问题,带来了学生激昂的热情,却又在老师的急迫中慢慢冷却,学生的表情从生动变得淡漠。情境,变成了一件无用的华丽衣裳,好看而已。
这其实是我们课堂上的常态现象,尤其是高中课堂。我们有太多原因,比如:知识点多任务重、想在听课者面前呈现一节完整的课、不够信赖学生、想展示自己教学设中的精彩、害怕面对临时的生成……
暂不论这些原因是否真的可以成为理由,又可以用哪些方法破解,就这节课而言,我想到,课堂上教师的着急与抢话,会造成学生的言语不流畅,思维不活跃,常此,学生会失去表达的欲望。甚至,不再会在课堂上表达。他们会失去表达的欲望和能力。而那时,又会听到老师的抱怨:他们就是不说啊!
其次,在课堂上,老师的急迫,除去自身教学技能的局限性,还有一点原因,眼中更多是知识,无人。眼中无人,课堂,自然没有思维的积极碰撞,更谈不上生命灵魂的相遇。
多么希望,能在课堂听到真实的声音,看到真切的表达。
想是听到了我的诉求,下午,便见到了这样一节课。
那是下一篇文章中要讲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