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颜值超群,武功盖世,但又经常背信弃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是其响亮的名片,同时优柔寡断、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又是其人生的标签。
此人就是不得不说的吕布。
遥想当年,虎牢关下,吕布是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是何等帅气,放眼当今世界,颜值不输明星;胯下日行千里赤兔马,手中丈二方天画戟,虎牢关一役,吕布以一敌三,三十回合硬是不倒,是何等英豪,纵观三国历史,预料无人能敌。
落幕之前,下坯城中,沉湎酒色,毫无斗志,终被手下所擒,是何等窝囊;被缢之时,白门楼上,吕布是形容枯槁,到处乞哀,但无人肯救助,是何等落魄。
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用,同在白门楼上,谋士陈宫一心求死而曹操不忍,部将张辽死前面不改色获重用,为何主将吕布却是必死无疑,而且是被缢死,然后枭首呢?
首先,吕布手中沾满鲜血,劣迹斑斑,用吕布风险巨大,曹操也就不敢留用,否则容易引火烧身。
当年李肃送给吕布一匹赤兔马和金珠玉带,吕布就不顾父子之情,当晚手刃丁原首级,带刀投靠董卓,难怪被张飞瞧不起,称之为“三姓家奴”。
吕布投靠董卓不久,王允利用吕布和董卓好色的特点,巧设美人计和连环计,吕布果然为色所迷,在王允和貂蝉的挑拨之下,全然不顾父子之情,一戟刺死董卓。
虽说董卓残暴,死有余辜,除了貂蝉之事外,董卓对吕布礼遇有加。
古人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何况吕布是一只永远喂不饱的猛虎,手中沾满两个上司的鲜血,曹操当然不敢用他,否则可能步丁原、董卓的后尘。
其次,吕布多次背信弃义,黑历史表明吕布是不为人所用的,曹操也就不能重用,否则违背用人之道。
从曹操的《求贤令》内容来看,曹操是主张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即使有盗嫂受金(盗嫂是说生活不检点或者受金做官不廉洁)的情况,时逢乱世,曹操也是可以容忍的;比如郭嘉是曹操最倚重的军师,但生活放纵,不拘小节。生活不检点或不廉洁的情况,在曹操看来,只要管控得当,不会影响大事,人才的长处得到发挥才重要。
甚至对于曾经反叛的人,曹操也会原谅,比如张绣降后反悔,曹操不计前嫌接受二次投降。曹操看来,二次真心投降,不仅壮大力量,更能体现自身的大度,吸引更多怀疑者加盟。
但吕布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翻脸远比翻书快的黑历史,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其一,当初吕布流落四方,无处可依,徐州牧刘备收留吕布,并让吕布屯兵小沛,但在张飞与吕布闹翻后,吕布就却反客为主,占领了徐州,结果屯兵小沛的却是刘备。其二,吕布收受袁术的粮草后,背弃与刘备的盟约,演义出吕奉先射戟辕门这幕。其三,吕布与袁术联姻而结盟,但在曹操授吕布为平东将军后,吕布又反过来将枪口对准袁术,并成为伐袁先锋了。其四,吕布因未从曹操处得到实际好处,不为曹操所用,最终才演义出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这一幕。可以说,吕布的历史就是见利忘义的历史,典型的有奶便是娘的主。
如此反复之人,显然有违曹操的用人之道,如若重用他,置忠义之士于何地。
再次,曹刘吕三家竞合,矛盾重重,吕布失去了人和,刘备又不愿看到曹吕结盟,当然不愿意吕布活下来。
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经说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可谓英雄惺惺相惜,但不可否认刘备是曹操一生的敌手,反之亦然。吕布一旦加盟曹操,无疑会壮大曹操的实力,这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杀吕布削弱曹操的力量是刘备的必选项。
从三英战吕布,到吕布乘夜袭徐州,再到吕布射戟辕门,可以看出,刘备与吕布,时而竞争,时而联合,总的来说,是吕布打压刘备,张飞更是对吕布不满。借此良机,一句话便可除掉吕布是刘备的上上之选,更显刘备的高明。
显然冲着"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这句话,爱才的曹操曾经一定想过留下吕布,但纵观吕布的历史,吕布始终是曹操不能用、也不敢用之人,加上刘备又不想吕布为曹操所用的情况下。白门楼上,吕布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吕布之死也再次证实了自作孽不可活,又能怪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