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陈老师的视频答疑,在回应一位6W5同修问题的时候,分享了以下想法:
拯救其实是一种越界。不真正去面对自己,而是换个方式,用拯救去填自己空虚、寂寞的洞。只有面对自己的脆弱、孤独和难受,才能真正有可能去穿越这份伤痛。
陈老师的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我过去一直在逃避自己无力、空虚和寂寞的各种行为。比如说:
出差的时候无论多忙都得先宣泄一番才能工作。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有“泄欲”的习惯,尤其是在非常繁忙的出差途中,无论一天的工作多晚结束,晚上都得好吃好喝一顿、看一部惊险刺激的电影,然后才会投入工作。我一直的解读是,我的压力太大了,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减压。回到那些时刻去觉察自己,我发现其实我无法同自己的寂寞、空虚在一起,更无法去面对和清理白天出现的情绪,像极了没有大脑的单细胞动物,只能无觉知和机械地面对自己的原始需求,而无法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我需要满足口腹之欲之后,才能压制内心的烦躁和空虚去面对当时的问题。我曾经想挣脱模式的控制,但独自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烦躁和寂寞,我变得勃然大怒,需要通过看刺激的动作电影才能释放自己的情绪。
每当我需要长时间深入思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逃离。比如在完成一份极其重要报告的时候,我需要长时间沉浸式地思考和行动,但我至少有不下十次游离到工作之外去做无关紧要的事情。我觉察这个无法临在的状态,是在逃避心里冒出来无数的情绪和声音。为躲开这些讨厌的声音,我听任大脑去寻找能让小我舒服的各种方式。这份无法面对的无力感和无法自控的愤怒,总会让自己心情不好。但面对外在还得装出一副踏实肯干的正面形象,实在是分裂得不行啊。
我能感觉到自己身体里有巨大的愤怒和恐惧,在遭遇评判和质疑的时候,防御机制自发启动,喊停的时候不多,从情绪里解脱出来的时候很痛苦。
我要求自己,认领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与夫人商量合适的时间表,每天都进行至少半小时的愤怒静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