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许多人对“博士”这个行业十分感兴趣,一个学科,学到博士级别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加上目前社会上对博士的神秘化,使得这个话题更加有意思。我认识的一位天津某著名高校历史系文化学方向博士师姐,表示,博士目前做的课题,就是研究清代故宫的桌子椅子,一日三餐。
目前高校的学术氛围,就是“NarrowDown”,在立题之前,要反复把自己的问题细化,因为这是不会出错的唯一方法。举个例子,如果题目是“汉武帝是伟大的君主”,那么就需要定义什么是“伟大”。从汉民族的角度来看,他开疆拓土,显然是民族英雄;然而站在匈奴一边来看,汉武侵占他们地盘,使得族民流离失所,显然不伟大。所以“伟大”这个词需要进一步细化。这样做的极致就是,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如研究自己小学的历史。因为这个极小的话题,本领域只有你一个专家。
再提一个例子。目前中学历史课本,还是与十年前一样,以编年和大事记为主要构成部分。特别是近代史部分,以历次民族运动为节奏,一步步带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口号。每次救亡图存的运动的失败,都是阶级的局限性。一步步强化了这个无产阶级必胜的历史逻辑。
看一下这两个例子,博士生占有大量资料,肚里没有千本书,不可能走到这一步,博士生专注于细节,细到吃饭;相映成趣,中学生在没有掌握任何感性材料的前提下,视野宏观到百年历史逻辑。其中的对比令人咋舌。
这里孰优孰劣暂不讨论(讨论起来也是有意思的话题,只是篇幅巨大)。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两个进入历史的切入点,宏观与微观。几十年前,那位差点获得诺奖的老先生沈从文出过一本书《中国古代服饰考》《龙凤艺术》,其中更是微观到细节。如《红楼梦》点犀乔之辨。这个趋势,是目前学院派做学问的普遍方向。而中学课本的口号式切入,目前正在遭到质疑。
历史的叙事口吻,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差异性正在丰富起来,以天涯论坛为代表的历史演义风靡一时,互联网也在消解口号式的历史叙事。天涯历史演义最有名的当属《明朝那些事儿》。此书立场鲜明:汉民族文明优越论固然吸引了不少眼球,特别乘着2010以来中国人自信心爆棚之东风。它最吸引眼球的还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调侃口吻。本书甚至不用做文案,直接用第一部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那个朱重八简历,就可以鲜明点出本书风格。它从形式上推陈出新,根本上它的叙事逻辑在于从细节入手。
这种进入方法,不仅可用于进入历史,还可以用于提出问题。比较文学界有一段著名的公案,“曹冲称象”事的真实性。陈寅恪先生举出了证据,这个早慧故事来自于《杂宝藏经》,王子称象和曹冲称象完全一样。而显然,中原有大象的概率,远远要比印度低。这时候,一位很敏捷的学者迸发了火花,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证明当时中原没有大象,一切都可以归零。
历史喜好者不妨试试这个切入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