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节录
节录一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的教学。
主持人:下面要学习的《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
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该首词的录音朗读。
主持人:从刚才的录音朗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运用了“切”“歇”“噎”“阔”“别”“月”“设”“说”等十个入声韵,不押韵的地方也多以仄声来收句,如“绪”“处”。大家都能感觉到,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达悲切、痛楚的情绪,加上又用了双声的齿音,如“凄切”,令人想象到那种抽泣、哽咽之声。由于充分发挥了词的音乐性能,作品形象的凄美和声音的凄凉相统一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此外,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应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朗读《雨霖铃》
(生读)
主持人: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所以,下面我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熟读
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诵下来。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大家现在可以开始背诵了。
主持人:好,时间到。让我们先从第一组开始,若前一位同学在背诵时发生“卡壳”或错背,就请坐下,由下一位同学接着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一组用最少的同学完成《雨霖铃》的背诵。
(各小组背诵)
主持人:从刚才各小组的背诵情况来看,大家都用心去读、去背了这首词。《雨霖铃》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课文的注解也比较详细,应该说大家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接下来的几分钟,留给大家提问,不管是字面上的,还是诗作理解上的疑惑,都可以举手发问,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生:主持人刚才说,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多曲折委婉。《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我觉得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中,而现在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主持人: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作中,是否有些矛盾呢?
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对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这是理由之一。第二,在介绍宋词时,我提到过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所以即使这句话有些“豪放”,也不会
师:我再补充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豪放”也好,“婉约”也罢,都产生矛盾。
是后人评论的——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些词人可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更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被归作某一个派系,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在鉴赏宋词时需要体会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没有必要拘泥于风格的划分,作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
生:“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写这
主持人:“都门帐饮”,意思是在城门外设帐钱别、“无绪”指心情不好,“兰舟”就是木兰木造的船。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诗人和他的爱人彼此心里都不好受,就在两人依依不舍、相互留恋的时候船夫却不停催促诗人赶快出发。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好友在机场送你,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的时候,机场的广播里传来你乘坐的那个航班马上就要起飞的信息,此时你也许会希望时间就在这一瞬间静止。作者当时的体会与这种感受应当是相同的。
生:这首词的开头有“对长亭晚”一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晚间乘船离开京城的。但据我所知,限于古代航行技术的落后,晚上一般不会开船。作者在这里是不是故意说成“晚”呢?
主持人:在古代,晚间不能开船吗?这我没有听说过。你认为这里作者有意把离别的时间定在晚上,这倒不见得。就我看来,两人相对而坐畅饮饯行,一直到日落西山,只好在夜间出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嘛。
生:我记得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就有“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可见在晚上开船并不足为奇。
师: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知识,并灵活运用,这很好。其实在我们刚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
节录二
主持人: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首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美的感觉。
生: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如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跃然纸上。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无语凝”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
”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
主持人:前面几位同学提到的,我都颇有同感。我个人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
下面让我们再将《雨霖铃》齐读一遍,注意要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生读)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再次朗读,相信大家对《雨霖铃》这首词有了更多体会。词,无论是虚写、实写,总离不开写景、写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臻于情景交融的化境。这首《雨霖铃》乃是写景抒情与叙事的统一,并寓含着说理成分。词人于离别的场面、进程的展示中进行写景、抒情,笔下自是由眼中景包罗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作者别开生面的写景、写情,是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杰出创造。正如清代词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所说:“者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全词语言清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很适合于歌唱。
师:感谢李佳梁同学的主持,他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精彩的内容,我
(下课铃声响起)
们明天继续享受。另外,请大家课外完成《雨霖铃》的背诵。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观课悟道
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执教的《雨霖铃》,简约中见丰厚,丰厚中见功底。以读促疑善铺垫 ,以疑促思巧 激活,以思促赏,贵提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