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想大家都知道,现在越来越流行,其他类似的方法还有打坐、吐纳、止观、坐享、静坐等,从古至今,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呢?冥想有什么好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内心安静吗?是为了集中注意力、提高专注吗?是为了身体健康吗?还是所谓的喜悦、幸福?
在我的理解,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心灵修行。我们活在世间,除了自我的享受,除了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境界,这在某些宗教流派中称之为“成神之路”。
没错,人是可以成神的,至少可以不断变好,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为人生目标。什么是更好的自己呢?我想可以分为两部分,身体和心灵。身体方面,健康、长寿;心灵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与境界。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素质好才能保障强大的心灵,心灵素质好又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开发。
总结一下,冥想是为了提高心灵素质,可不仅是单纯的内心平静。下面要回答的问题是心灵素质如何区分?怎样提高心灵素质?
具体方法借用《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解释一下:
- 1、止。佛家有止观法门,简单说,就是停止,慢下来。
- 2、定。从粗想到细想,从心猿意马、思维如乱麻的俗人状态慢下来,慢下来之后要能定住,也即专注活在当下。
- 3、静。上面这种强行压制的定也可能会退转,所以神秀才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定是强行不让动,静是自然不动。
- 4、安。此心安处是吾乡,吾心安处是道场,安稳如泰山,能够自然不动之后,就自然生发出随喜赞叹、处处花开、人间幸福之意。
- 5、虑。这时候的思维意识、认知决策大为不同,就像原本脏乱差的房间焕然一新,想做什么都是得心应手。
上面的说法跟佛家讲的也是相通,从粗想到细想,从细想到非想,从非想到非非想。道家也有类似的说法,路径也很清晰,正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三教合流,到达“中/空/无”之境界。
好了,上面有人听了可能觉得有点玄幻,具体来说,怎么冥想呢?
按照《瑜伽经》的次第,是从制感到冥想,从冥想到专注,从专注到入定。这跟“戒、定、慧”的次第也是一致,先要有所约束,有意识的控制感官,降服心猿意马,专注,不间断不执著,如此渐渐入定,自然慧光闪现。
一般的说法,都是先从呼吸开始,利用数息法专注呼吸,这时候难免杂念丛生、感觉四起,这时候不间断不执著就很重要了,任念头自生自灭,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给这些念头、感觉贴标签,比如想到未完成事项,就跟自己说行动;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跟自己说“有趣”;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就跟自己说“疼痛、麻、木、酸胀、痒”;还有各种情绪,贴标签的意思就是“看见”,这些感觉念头一旦可视化之后就会消失。
我更推荐的方法是先从身体扫描开始,用注意力扫描身体的每个部位,让每个部位都逐渐放松,感受每个部位的觉受,最好是同时自己录制语音引导,这样身、口、意三者合一,你就很容易专注起来。除了身体表面的感觉,你还可以尝试去感受并放松内脏、血管、神经……这可以按照解剖的大致位置,也可以按照道家的内景内观,甚至是密宗的三脉七轮。
如果你还不行,你一坐着就想睡觉,那我还有一个绝招,你可以走起来,在走路中冥想。
也就是边走路边数呼吸,同时让步伐跟呼吸保持节奏,比如说吸一口气,走两步或者三步,呼一口气走四步或者六步,是的,我们正常的规律就是呼气用的时间大概比吸气长两倍,如此若能连续一千息不乱,这里说的一息就是一次呼气或者吸气,那说明已经有很好的专注功夫了。
去听何昌浩此前写过的一篇公众号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y2n786PVQOul-WUUraLvQ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