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陵《资治通鉴》精解 第 12 篇,坐标:《卷一▪周纪一》
大多数人知道智伯,都是因为豫让为他报仇这个小插曲,但智伯这个人在春秋史上的分量确实不轻。
关于智伯这个人,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很多了,智伯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智氏在他的手中走向了巅峰,但智伯却因为性格而自误。他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就容易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而且缺乏危机意识。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智伯为开端,可见智伯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絺疵(chī cī)
明朝人写的《东周列国志》说:
“瑶嗣位,独专晋政。内有智开智国等肺腑之亲,外有絺疵豫让等忠谋之士。”
智国、智开只能算作智士,豫让是“义烈”之士,真正的机谋之士就只有一个絺疵。
智伯荀瑶独掌大权以后,就有了取代晋国之志,但是此时晋国尚有韩、赵、魏三个世家,智伯便想着削弱他们的实力。
于是智伯就上演了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他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封地,如果他们答应了,他们的封地就会被削减;但如果他们不答应,智伯就会以晋国国君的名义来攻打他们。
果然,后来赵无恤做了出头鸟,智伯就联合韩、魏攻打他,就有了后面的“水淹晋阳城”。
小说家冯梦龙、余邵鱼把这件事安排在了絺疵头上,说向三家索地是絺疵的建议,也就是所谓的“食果去皮’”之计,但这显然是冤枉絺疵了,因为只有固执自大的智伯才能想出这样的馊主意。
以智氏当时的处境,韩氏和魏氏已经是智伯的小弟,而赵氏的实力相对较强,而且一贯是特立独行。这个时候,智氏如果想要取代晋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联合韩、魏灭掉赵氏,然后再一点一点的侵蚀韩魏,最终窃取整个晋国,这也就是所谓的“合纵连横”之法。
韩氏的段规和魏氏的任章都懂得这个道理,高智商的絺疵没有理由不知道,而智伯的做法则是将自己一下子放到了三家的对立面,把韩氏和魏氏逼到了赵无恤那一头。
所以,这是智伯在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事实上,像智国等人都曾劝说过智伯,但是骄傲自大的智伯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智伯的运气一开始还并不是很坏,毕竟“造反”的只有赵氏一家,而韩氏和魏氏名义上还是尊从智伯的。如果在这个时候,智伯善加笼络韩、魏,并且对他们有所防备,那么赵无恤的灭亡一定是迟早的事情。
智氏三家围困晋阳城一年之后,就发起了水攻策略,引龙山之水倒灌晋阳城,整个晋阳城变成了一个大澡堂子。时间一久,赵氏军民断粮绝炊,赵无恤的手下纷纷都想着投降,战争形势对智氏来说是一片大好。
智伯坐战车到城外巡视,魏桓子给他当马夫(车御),韩康子给他当保镖(骖乘),智伯心里非常痛快:“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魏桓子和韩康子听到这句话后心惊肉跳,因为“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汾水可以灌魏国的治所安邑,而绛水可以灌韩国的治所平阳,如今智伯学会了这一招,将来肯定会用在韩、魏身上。
所以“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魏桓子用手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踩魏桓子的脚背,两人相互提了个醒:赵氏灭亡之后韩魏就会很危险,因而两个人一直闷闷不乐。
这所有的一切都被絺疵看在眼里,有一天,他就告诉智伯说:“魏、韩两家就要造反了”,因为“唇亡则齿寒”,赵氏一旦被灭,韩魏两家就危险了。
而且,赵氏眼看着就撑不下去了,在这胜利即将到来之际,韩康子和魏桓子不但一点都不高兴,脸上反而有担忧之色,他们怎么可能不造反呢?
没有丝毫证据,单靠推理就能判断出韩、魏造反,絺疵可以称得上是“神探狄仁杰”的祖师爷了。絺疵开辟了我国历史上“冷读术”的先河,成为后来历代谋臣的标榜。
但是骄傲自大的智伯却并不相信絺疵的“冷读推理术”,第二天,智伯召见韩康子、魏桓子,把絺疵的话原封不动告诉二人,这二人赶忙辩解,说絺疵是赵氏收买的卧底,是来离间智、韩、魏三家的,智伯觉得这种说法好像更合理一些。
等韩康子、魏桓子离开以后,絺疵就进去见智伯,他说:“主上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个人了吧?”,智伯很吃惊:“你在窗外偷听我们说话?”(这句是我自己加上的)
絺疵就说道:“这两个人刚才出去的时候,形色紧张的瞅了我一眼,而且急匆匆的就走了,这难道不是心里有鬼吗?”
智伯还是不听,絺疵知道智氏必亡,所以就请求出使齐国,逃到齐国避难去了。《春秋战国异辞》中说,智伯听信了韩虎、魏驹的话,想要杀掉絺疵,絺疵闻讯就逃跑了。
不管怎么说,絺疵一走,智氏最后的希望也就破灭了。智伯从一开始战略失误,但是却阴差阳错的将赵氏逼入绝境,这个时候如果他听从絺疵的建议,及时调整策略。对韩魏做好防备和收拢,哪怕只是笼络住其中一家,赵氏灭亡也是必然的结果。
更有甚者,智伯如果听从絺疵的判断,对韩魏的背叛做好应对之策,便可以先下手为强或者将计就计,一举灭掉韩、魏,或者是将其重创。这样一来,智氏在晋国就是一家独大,日后取代晋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智伯的傲慢自大不但害了他自己,也葬送了智氏几代人的努力成果,智伯这个人也成了历史中的尘埃,唯独絺疵的机谋、豫让的义烈几千年来散发光芒。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卷一 【宋】司马光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四回 【明】余邵鱼 冯梦龙等
《春秋列国志传》第八十八回 【明】余邵鱼
《春秋战国异辞》第三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