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眼见不一定为实——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人生哲学

眼见不一定为实——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人生哲学

作者: e8f5593f6142 | 来源:发表于2016-02-14 11:45 被阅读2136次
    眼见不一定为实——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人生哲学

    从影院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眼见一定为实吗?

    俗话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不仅是几百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而且很多人更把自己亲眼看见的奉为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说:我亲眼看见的绝对不会有错。那么,眼睛看见的,就一定是事实吗?实际上,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在看待事物时都难免带有主观性,即认知上的“盲点”,因而即使是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事物,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思维的局限,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偏差。就像悟空的火眼金睛看见的妖怪却是唐僧慈悲之心看见的可怜老妪。从古至今,因为主观思维局限性出现认知偏差,进而陷入尴尬的例子并不少:

    孔子的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就把它吃掉了。不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自以为颜回在偷食,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看到的并不是“事实的真相”。孔子后来非常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影片中唐僧对悟空说:其实我们两个很像,所以如来才会安排我们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我们都是只相信自己所看见的,坚持自己认为的对错。悟空理解不了唐僧的慈悲,在他的眼里只看得见恶,而唐僧的眼里只有善。直到遇到观音,观音对悟空说:你看的是真相,你师父看的是心相。这才让悟空豁然开朗。

    以自己所见去判断他人的对错本身就是一种有偏差的行为,而倾听和理解便显得甚为重要。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花!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如今社会中充斥着各种讯息,我们大多只能看到或感受到事实一部份,无法窥探其全部,所谓专家的论述不见得是完全正确,历史的纪录很多时候是由胜利者所写。孔子都感概:“目不可信,心不足恃”。很多时候,面对事物,不要受限于自己的刻板印象,不要急于下结论,消除先入为主的成见,多看多想,多点理性,少点鲁莽,很多“误会”就可以被消除。 看人也是一样,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快速给对方贴标签,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朋友间便不会有误会,夫妻间也不会有间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眼见不一定为实——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人生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zu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