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书《拆出你的沟通力》,赵老师给出了三个片段,决议每个都做一张便签。

R:

I: 在标准的层面提问探究。——《一虎一席谈》视频 。
如果直接提问,校长很难接话,即使接了也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质疑和不以为然,胡一虎从做老师的标准层面和以往表现提出,让对方易于回答,让听众易于思考。
A1(个人经验):这个方法在销售端应该非常实用,比如做保险的直接问你需要买保险吗?肯定不好,但是换到资产配置层面,解决一个家庭的非金融损失层面去提问去聊就容易拉近需求很多。标准层面是一些去个性化的共性认知,尽管生活中的各类产品会五花八门,但是标准层的东西会一致,先探究标准要求,再往产品靠。
A2(计划和应用):因为是全职妈妈一名,也没有领导、同事或客户可以用,目前可以想到的只是今后如果对先生做一些活动提议和安排时,尽量从标准层面告诉他我想这样做,不是从我具体要去做什么和他开始聊。比如你觉得孩子是不是需要学会一些团队合作代替我要带孩子去哪里哪里,你觉得我是不是应该具备一些对这些同类公司商业运作的了解以便于以后我有机会选择对的投资,代替我说我要去看众筹项目,我要去看路演。
R:


I:只有你懂得了提问,才真的理解答案。——《银行系搭车客指南》。
答案本身其实会有让你失望的可能,充分挖掘提问本身的意义更为重要,这个片段让我第一次觉得答案有时是无足轻重的。
A1(个人经验部分):我只能想到我在生活中非常忽视孩子提问的意义,这两天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他问过我的具体问题,所以就拿老师的话写一个故事,提醒自己很多类似的时刻。
孩子:“水为什么会流动?”
聪明妈妈:“因为水是液体。”
智慧爸爸:“是哦,你发现了水会流动额,那你想想小石头会流动吗?我们把水冰成冰块后看看它还能不能流动?你觉得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流动呀?”
A2(计划和应用部分):不再第一反应是给孩子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要思考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有时正确答案反而会成为孩子去探求知识的阻碍。
接下来一周收集孩子的各种问题,不直接回答他正确答案,思考可以引导和启发他的方向。
如果当时可以回答,就当时回答,如果不能,就记录下来,自己多思考,反复训练自己对提问的理解和扩展力,让自己有新的回答方向。
R:


I:学习在于反思,反思在于提问。——《引导会议之火》片段。
我下面的A部分写的不好,有按作业要求的倾向,事实这个片段给我更多的是要去举一反三,要去追问,追问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客观还是主观,有没有别的原因,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因为你发现了问题的真正症结,追问这个问题对于后续的意义,这样提出问题将得到怎样的答案,这个答案和后续对你而言有意义和影响吗?如果没有,就不要问了,如果有,应该怎么去提问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A1(个人经验部分):昨天送孩子去夏令营班时看见她们把签到的名字从所在班级划掉了,重新写在了另外一张纸上,很是困惑,因为孩子是插班进的,选了冰雪奇缘班,孩子上了两天,很适应和喜欢,可是现在把名字划掉了,要在复仇者联盟班签名,我不知道是不是又要重新调出一个班。
我直接提问了“你们为什么把名字写到另外一张纸啊?”,校方回答我们新加入的都是写在另外一张纸的,我就被带入了质问她们前几天也是新加入的啊,怎么不是签在另外一张等。对于我,并没有解决自己的疑问(是否新开了班要调整)也没有便于更好的沟通下去,回答后还容易引起质问和争论。现在思考一下觉得应该这样发问“孩子是冰班上的,签名现在要签在复的班上,会不会让这个班的老师搞不清楚,还有让不在这个班的学生家长也有点迷茫呢?”,她们可能就会给我一个更好的解释,也有可能会意识到这样签名的不便,然后改进一下。
A2(计划和应用部分):以后要先思考我的提问怎样才更便于对方理解并且达到我想要的结果。但从这个便签本身更多的还是想教我们学会去推翻和拓展你想提出的问题的,对一个问题的意义进行追问,或者问有没有别的可能,别的原因,这个问题这样提问后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是不是可以换一个问法等。
参加拆书学习时发现自己最难得就是A1部分,不知道是真的啥也记不住,还是太缺少对自己经验的思考了,总是关联不出和想不到自己有什么经历和痛,这也许本身就是体现了我学院式学习久疾的所在,对自己真正需要的,自己真正经历的关联和思考得太少,继续努力,愿后面的每一天,都可以更加觉察自己的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