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把别人有价值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进而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高效阅读作为内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了。
高效阅读的误区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人们存有哪些阅读的误区。这样我们可以避免踏进雷区,找到正确的高效阅读方式。
高效阅读的误区和方法不少人把高效阅读看成是:阅读量大和阅读速度快。有人会说:阅读重的是质量。不错,道理都明白,但是在阅读中,很多人还是会不自觉地往这两种形式上靠拢。这样的阅读方式,其实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反而会让大脑混乱,容易生出“懂得了很多道理”这样的错觉,而错觉的害处是远大于无知的。
比如说:市场运营,不少人在搞市场运营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一些运营技巧,而网上也恰巧有一些关于技巧性的课程,如“掌握这几种技巧,让你做出爆款的文案”“零基础做出牛X的公众号”之类的。购买后以为会走入成功的快捷通道,但是这些技巧并没有那么神奇,反而会让人在失败后寻求更高明的技巧。但是,如果让一个运营小白,让他优先学习营销思维,那么在理论指导下,就能够精准地制作用户需求的内容,做出爆款文案的可能性会大的多。
所以说,懂得了许多技巧,就像懂得了许多道理一样,以为自己找到了成功的秘诀,这其实是一种成长的错觉,不如去掌握思维,让思维指导自己行动来的实在。
因此,误区不明,盲目听取意见可能会事倍功半。
以下是我总结的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欢迎补充):
误区一:有多少人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是当成一个任务来对待的,会不自觉翻一翻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已经看了多少页,还剩下多少页,计划多久就能把它看完。或者想着要不要再找一本书,两本书交替着看,双线操作,既能缓解读一本书带来的视觉疲劳,又能提高读书效率,一举两得!
高效阅读的误区和方法误区二:有人想改变自己阅读效率低的问题,就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求助,以寻求能直接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而市面上很多书也是为了迎合这些人写的,只要看书名,就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找的书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一类的书籍,因为从介绍上来看,这些书可以让人的阅读效率提升十倍不止。可遗憾的是,即使人们读了,几个月后,很可能依然是按照自己以前的阅读的方式来看书,而且是一边看一边忘。因为,书中提到的方法太细化了,细化到人们几乎没有办法照着来。
误区三:即使按照一定的方法,很认真的去读一本书,但在合上书本之后,发觉并没有记住多少内容,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并没有对自己以往的认知造成冲击,让思维得以升级,只是看过,仅此而已。
以上的阅读方式,可以说几乎都是无效的阅读。那么,关键就来了,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阅读呢?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方式,并不需要跟着某些方法,精确到哪些内容要精读,哪些内容要泛读,因为每个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生硬地套用某种阅读方式,就可能限制了自己的思考。关于如何进行高效阅读,我总结了3点:
一本书的“序”和重要
为什么我会这么强调,在阅读时候要先去读一本书的“序”呢?
高效阅读的误区和方法很多人在阅读一本书时,往往将专注力集中在了书的内容上,很少有人会在意“序”。在各种网络讨论和专业学术交流中,也鲜少有人谈到“序”。
但是,“序”是一个搭建思维的平台。
因为读“序”,可以对该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从“序”中提到的部分,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思考,对理解书的内容和读懂一本书是帮助很大的,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序”中的脉络和引导走向,在阅读时更容易理解作者对情节、人物的拿捏,以便展开深层次的联想。
如果只是阅读正文,人们只能对整本书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但这种印象是未通过整理而庞杂凌乱的。
我们想要内化别人的思想,必须要先知道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什么,才能跟着他们的脚步进行探索。如果直接阅读内容,就算是有思考,也是用自己以往的认知来进行思考,可能是带有偏见的。
在关键之处跳出来
当你在读过“序”之后,就对一本书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作者思考的出发点,思考的方向。然后从第一部分开始读,但在读完第一部分后,务必要停一停,从阅读中跳出来。
因为作者设置的每一个部分文末,一般都有一段总结性的表达,是对整个部分思想的总结。从阅读中跳出来,就是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到底想要说什么,整个章节的逻辑是什么。
因为人们在阅读时,是顺着作者的思路来的,是一个被动引领的过程。而内化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因此在阅读中“跳出来”非常重要。
每个部分都搞清楚了作者的逻辑,甚至可以写下来,可以做笔记,写心得,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其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阅读。因为作者的思想是由浅入深的,如果起步就不清晰,越往后就会越觉得晦涩难懂。当然,一本没有什么深奥思想的书,读起来当然会觉得顺畅无比,说明读者自身的认知水平已经处在了一定高度,可以对这样的书进行了降维处理。
当按照上述的步骤读完整本书时,同样需要跳出来。这时候再反过来读一遍“序”,相当于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和观点,再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归纳。
高效阅读的误区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巩固对书本精华部分的理解,加深印象;同时也可以结合阅读感受,自我审视在阅读能力上的差距。
如果产生进一步的自我观点,对“序”中部分进行质疑,那就更好了。这说明已经内化了一部分了,认知慢慢已经升级,开始有能力甄别某些观点的对错。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再一次研读这本书。
内化的核心是研读
为什么说研读是内化的核心呢?
因为,想要将别人的思想刻画进自己的大脑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反复读。而研读就是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有一定资历的中医,他们在给病人看病时,往往经过望、闻、问、切之后,就可以直接抓药了。因为他们已经将各种病理的药方了然于胸,在诊断到症状符合后,就可以很快地开出药方来。而医术高超的医生,在诊断完之后,能够以自己对病理本质性的认识,自我论证一下已知药方的药效,添加几味药材,就能开出更强效的药方来。
可以看出,前者是把各种药理,熟悉到一定程度后达到的境界,而后者在熟悉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最后达到的境界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所以,每一次的研读,都是对阅读能力的自我提升,因为我们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的。数遍之后,基本对一本书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研读的目的是为了内化思想,而内化思想是为了指导自己行动。我们不可能每天背着一书包书去做事,所以指导思想必须得牢牢固化在头脑中,遇事后本能地做出反应,这才是高效的做事逻辑。
总结
1.高效阅读不能追求速度快,也不在数量多,而在于读者是否能够真正读透一本书。一气呵成地读完一本书,效果几乎为零。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为何要用“破”字,而不是“过”呢,道理就在这里。
2.读书过程中,要时常跳出来,不能因为内容写的精彩就一直读下去,特别要谨慎这种阅读误区。
3.研读是内化的核心,一切内化都是为了指导自己行动,如果读完之后没有对自己的认知有提升,没有对已有的观念形成冲击,那么就是无效的。
写在结尾的话
看到这里有人估计会说,按照以上的方法读书,几乎可以想象的见,速度堪比龟速了!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别人提供的方法是先易后难的话,那以上方法可称之为先难后易。因为一个人研究透了一本书后,升级了自己的思维,提升了自身认知水平,那么在读到不太深奥的书时,就可以不必研读了,因为已经站在了一个思想高度俯视它了,可以很轻易地知道哪些是对自己有益的,哪些观点是可以修正的。
说到这里,其实人们一直追求高效阅读,但这是存在一个前提的,就是选书的问题。我们选择内化别人的思想,为何不去内化那些牛人的思想呢?如果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优先选择读牛人们的书籍是最高效的途径,具备了牛人的思维,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就不会那么无所适从了,就不会觉得别人说的都是有道理的。
我的观点是:选书一定要选择经典。喜欢炒股,那看炒股牛人的书岂不更好?喜欢投资,那看投资牛人写的书会更具有指导意义。听取一些个人经验有时会被误导,不能说哪本书让人读的爽了就选哪本。
我们需要正视的一点是:大多数人每天都是被大量带有偏见的信息包围着,人们在认为一种看法是对的时候,往往也是恰巧符合了自己以往的认识,是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的。而经典的书具备客观性,因此读经典是最有效地避免掉入垃圾知识深坑的途径。
码字不易,如果朋友认为我说的这些有道理,那么点个赞再走呗!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思想要脱缰。和我一起琢磨一些生活中本质性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