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作者: 谷意 | 来源:发表于2020-08-15 09:51 被阅读0次

    生命旅途最难堪的,不是生老病死或贫困潦倒,而是红尘旅途上原本不可同路的人却如影相随,比如,芸芸众生,来去归一但个性万千,人生羁旅,总有爱找事茬、以别人不开心为乐的人被你遇上。这种人缺乏安全感、为人小气、脾气不好、不相信任何人,而且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突然就拉下脸,让人无所适从。这种人,搁在谁身上都不好受,惹不起躲得起,但如果惹不起也躲不了呢?

    我们都是尚未觉悟的众生,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三观为自己选择快乐的事物,即使你如何高大上,在对方的眼里,其实不过就是让人不满意或生厌的源泉,因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不在你哪里,而是在他身上,就如心理学上所谓的精神异常症状的人,在他的眼里,颠倒过来的世界才是正常的,所以,所谓的三观,就如蜗牛沉重的硬壳,让所有的人背负着踽踽独行,所以,佛要我们离一切诸相,忍辱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果三观既除,忍辱无迹,能见每个人内心的佛性吗?

    如果语言是思想的边界,那么沉默就是觉悟的滥觞,在沉默的深渊里,语言在观照着自己的心灵,在静寂里打磨红尘万事穿过时间的坎坎坷坷、累累伤痕,世界就这样,当你静下来了,不再以语音语言或情绪表达语言欲望什么,心就已虚空,应生无所住心,世界不也就静下来了吗?

    清代戴熙说过,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中国文人画留白所形成的虚空,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虚空显示了一种空白的充实,一种静默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悟道后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黄山旅游时,我看到生长在石壁缝隙里的松树,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尽可能多地舍去枝叶,存活下来的枝叶大多集中于主干顶端或随大枝下垂,成就了稀疏、简约、孤寂的生命意象,不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自由舒展吗?

    海德格尔说过,人是被抛入世界、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婆娑世界,忍辱波罗蜜,如黄山峭壁上的孤松,不惊不怖不畏,是修行也是解脱。

    附: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no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