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
这是在汶川地震发生10天后,当时选择只身离开教室,自救的范美忠,在天涯发的一篇名为《那一刻地动山遥——“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中的一段话。
也是这段话,给他带了不小麻烦,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讲,就是上了热搜,成了网红,被狠狠批斗。当时一个叫吴聪灵的记者,也是这批斗大军中的一员。但戏剧性的是,7年后的5月12日,她却写了一封给范美忠的道歉信。
信中,大意是讲,吴认为自己之前的过激评判,对范美忠来说,有失公平。应该尊重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选择。
但不知为何,自己看到这封信后,仍然对范美忠当时的所言,无法产生更多的好感,请注意这里是所言。
诚然,每个人对生命意义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能理解范在当时理念下,自救的选择。但我无法体谅他当时所发出那样事不关己,冷酷到底的言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讨厌这种情绪,也有其正面意义。因为在你讨厌人身上,挂着一面镜子,映射出你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是的,在范美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一直以来,都做的不好的地方。只是在范的身上,这个问题,表现的太极端,让自己无法停止思考,反观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Dr. William Moulton Marston),是研究人类行为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方向,有别于弗洛伊德和荣格所专注的人类异常行为,DiSC研究的是由内而外的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其之后的学者进一步将这个理论发展为测评,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DISC测评。
D.I.S.C.分别代表了4种不同的性格。D英文就叫做Dominance,也可以说霸道型;I英文就叫Influence,影响者;S就叫Steadiness,中文就叫稳当当;C英文叫Compliance,中文叫顺从者,或者服从者。
而自己和范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出很强的霸道型性格,做事以任务为导向,十分缺乏共情能力。我们与人链接的目的,都是完成某个任务,不会主动去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遇到朋友、同学有什么问题,自己也只是给予理智的建议。觉的输出一个可以实操,解决问题的意见,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帮助。这样的风格,让自己多了一个“刘专”的称号,可却并没有收获到更多情感上的满足。而自己遇到困难时,所需的,情感上的支撑也无法捕获。
梁宁老师在《得到》直播时讲到: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至暗时刻,如何在这个时刻,让你的底层操作系统不崩溃,首先找到自己的原点,即让自己真正愉悦的事情;第二要找到和你至情至性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力》一书中,也提出相关理论,并做了细致分析,书中提到:
共情(empathy)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
一个人产生共情时,他的情感大脑会变得平静,所以他才能精准又贴切地感受到他人所处的境遇。事实上,当一个人进入共情状态时,他的大脑中会产生一些自然的解压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能够让人变得平静,精力更集中,更容易做出最佳表现。当我们已经理解了共情理论,并能够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时,我们也就有能力用认知行为疗法来纠正之前一些被扭曲的想法。这两个过程产生了一种协同效应,一方面减少了我们生活中的压力,另一方面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共情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共情并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竟然共情这么好、而且还是我们基因自带,不用特别习得的,那如何用起来呢?这时候,自己又找到了答案——倾听,书中写到:
共情倾听能在讲者和听者之间创造出平静氛围,如果我们学会共情倾听,我们就能与他人建立较长期的、可持续的关系,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复原力,让我们在受伤害后容易恢复,而且会减少压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烦恼。
看到这里,发现自己的倾听能力确实很差,而且做不好的理由,和笑来老师最近在新生大学分享中,提到的一样:
我们之所以会不自主地走神,就是因为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会产生多余的脑力。一旦有了这部分的盈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做什么。
但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利用这多余的脑力,所以常常将它们用错,最典型的错误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过过早地质疑对方。
笑来老师也在分享中提出了,如何运用这部分盈余脑力的方法:回顾与预期。
就是在倾听过程中,要不时想想刚才对方说了什么,来提升专注力。预期是指,我们可以主动去预测一下对方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样当对方的叙述和自己的预期有偏差的时候,我们便会更加注意其中的差别,以及对方的推导过程。就像人们总是会在犯错之后,才会更加注意一样,这样的预期其实带动力你和对方一起探索问题的热情。
认识到自己问题所在和改进方法后,自己会在后面生活中,践行起来。
只有当我们变得富有同情心,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内心才将收获一直寻觅的平静和幸福。——《共情力》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