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每一位老师的天职。今观王崧舟老师《爱莲说》的教学视频,他把“传道”,“授业”,“解惑”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堂阅读课不愧是经典之作,独具匠心,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
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的教学方法一 传道与授业的统一
传道是什么?就是传授道德、道义,就是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
授业呢,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虽然是两个方面,但又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比如这堂课是从认识花开始的,首先是“菊花”,谁喜欢“菊花”,把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来,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陶渊明爱菊的诗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使学生体会到了菊花的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陶渊明爱菊爱到骨子里,有诗为证:“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陶渊明认为食菊能长寿,可是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腐败,辞官过着隐逸的生活。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时“菊花”象征“隐逸”,通过教学,学生受到了怎样做人的教育,学习到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的教学方法紧接着让学生谈谈对牡丹的认识,用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来引入下面的学习,“唯有牡丹争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引导学生研读诗句,重点理解“争”“动”,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者的引导作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让学生体会“狂”,唐朝人爱牡丹达到“狂”的地步,种牡丹发大财,使牡丹成了“摇钱树”“聚宝盆”,所以,牡丹象征了什么?象征富贵,你们还爱牡丹吗?同学们沉默了,这时,王崧舟老师及时点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富贵有错吗”,没错,这一点犹如画龙点睛之妙,使学生豁然开朗,这一过程使学生强化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传道”与“授业”达到了统一。
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的教学方法二 “解惑” 突破难点,“传道”得到升华
认识菊花隐逸之美和牡丹的富贵之美,这是王崧舟老师的精心设计,为进一步阅读《爱莲说》打下了铺垫,创设了情境,使下面的教学水到渠成。
通过研读课文,学生发现了疑惑,《爱莲说》明明是写莲的,为什么还写菊和牡丹呢?师生共同带着这个问题,合作学习,小组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通过王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明白了,原来这是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写菊花的隐逸之美,写牡丹的富贵之美,是为了烘托莲花的君子之美,这种方法就叫烘云托月,这样,使学生既学习到了烘云托月的创作手法,也使学生对莲花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
理解作者对莲花描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是从颜色,姿态,花径,叶柄,香气,外形,位置这几方面写莲的,师生共同讨论,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学习描写细致刻画传神的手法。
作者为什么没有写莲叶、莲蓬、莲藕,这又是一个同学们疑惑的问题,王崧舟组织全体同学讨论,重温周敦颐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作者喜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在美,这就是“君子之美”,而不喜欢莲花外在的美,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方法。
通过教学,学生解除了困惑,突破了重点,使学生对莲花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的教学方法三 “传道”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
语文教学具有他的思想性,王崧舟老师为了使课堂教学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结合,做了以下教学设计:用周敦颐的三个故事,体会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唯独没有装着自己的美德,他已经成为莲花的化身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吗?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周树人)周敦颐第32代孙,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有谁能忘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敦颐第33代孙)他那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时刻都激励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的教学方法鲁迅,周恩来不就是莲花的化身吗?通过教学使学生产生了爱莲花,学莲花,做莲花的思想共鸣,这里教学过程是王崧舟老师创新教学方法的体现,是课堂教学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的范例。
回顾王崧舟老师《爱莲说》的教学视频,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懂得,“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宗旨和美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