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视之不见名曰夷,
夷:这句话理解的难点就在一个夷字,有人这个字错了,夷怎么会是看不见的呢?应该是微,微生物才是古人看不见的存在。东夷、西狄、南蛮、北戎,哪个看不见?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就拿“小姨子”来说,不光看的见,有人还会多看几眼。
依我看,小姨子的姨,恰好说明了这里是对的,小姨子是妻子的妹妹,是你该看的?该欣赏的?符合道的做法应该是,视而不见,看见就当看不见,心中无波无澜,就像看到了一团空气一样。
在视觉感官上,道和空气有一定的相似度:1⃣️无处不在;2⃣️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名曰希,
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所以这就话的补全一下就是,用耳朵听不见的声音叫做希。
希:41章中说“大音希声”,把这个和连在一起,意思就明了了,耳朵听得见,听不见的关键在于声音的频率,我们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从分布上来看,用“大音”来指代我们听不见的声音是非常合适的。
希望:我们用“希”造了这个词,什么叫希望,就是我们渴望我们内心的声音,在未来某个时刻能够照进现实,由虚转实,有无生有。
宇宙一直在发出声音,超声波传播耗能少,是宇宙传播声音的主要模式,我们想要听到它,需要用心神去感悟,恍惚之间,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光,宇宙的音。
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句话有两个字,需要先理解一下:一个是搏,一个是微。
搏:我们用什么去搏,用我们的拳头、手、乃至牙齿。以心御身为搏,接近佛经中“眼耳鼻舌身意”中的身。
微:小而无内,叫做微。小到没有了内部,没有内部结构,也就没有了分别,也就混元一体,无法分割了。
我们用手可以抓住石头,但很难抓住沙子,沙子会从指缝中溜走。那么如果比沙子还小,小到无法分割的程度,我们怎么用手去抓住它,得到他呢?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三者:“夷”、“希”、“微”三者也,为什么只讲眼,耳,身呢?不是还有鼻子、舌头,皮肤吗?难道是当时的竹简不够了?还是老子偷懒了?我看都不是,我们中华文华讲究事不过三,因为三可生万物,从三个角度阐述一下也就可以了,再多就是累赘了。在古代书是写给看的懂的人看的,不是为了传播科普知识的中小学课本。
所以在古代,更讲究师门传承,口传心授。为什么要口传心授?原因不外乎:
1⃣️语言的疲乏,无法准确表达,无法言表的那种感觉。闭眼沉思,写下一段,发现偏差错漏之处,比比皆是,弃笔嗟叹,就此作罢;
2⃣️因材施教,根据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反而能够更快的完整的理解师门传承。无所不包的长篇大论,只会给后人制造更多的疑惑,为什么疑惑?徒弟没出现这种问题,圣人手本却言之凿凿。想到这种情况,古圣弃笔嗟叹,就此作罢。
不可致诘:真理越辩越明,这里并不是说我们悟道过程中,不可以诘问。恰恰相反,悟道是提倡诘问的,诘问到没什么可以争辩的了,那就把他们混为一体吧。
说在最后:
如果还有不相信的,不如反问一下,我们中华所推崇的,所坚持去悟的道,只有所谓的看不见,听不着,摸不着么?显然不是。
我们开会的会议纪要,决策不就是这么来的么?大家讨论,讨论到达成一致,然后把条目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份纪要,也就是类似于道的混而为一了。条目无所谓一、二、三、四、五,条目的关键在于内容的不可致诘。
不可诘问的关键在:1⃣️无可诘问,2⃣️不许诘问;
有时候,我们要学会搬尊大佛过来,如来方可镇悟空。
八戒来,悟空追着打,一口一个呆子;
唐僧来,悟空不爽,如来若来,悟空不敢不爽。
实在搬不来,也要造个“如来若来”的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