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到,如果你初到一座城市,一定要及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因为当你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就会对一切习以为常,少了初来的新鲜和喜悦。
这些年,每去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每天记下游记。有时,旅行回来便及时整理。有时,一耽搁,过了几个月,翻看当初的文字,虽然还是能体会那份心动和欣喜,却总觉得少了点动力,再慢慢整理成文。
所以,还欠了n篇游记,包括2017的马尔代夫、2018的瑞士、和今年的迈阿密......捂脸。想看的举手,给我点动力。
三年前刚刚开始心理学,每周上课都有新的名词和发现。各种流派、各种技术、从出生到坟墓的各个人生心理发展阶段......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坑”,一根主干上分出各种旁支、不断升入,从最基本的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到针对0~18岁的少儿心理、针对亲子、夫妻关系的家庭系统,各种工具有绘画、催眠、隐喻......
记了厚厚好几本的笔记。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整理成文发在的公号上。要全部发完的话,起码还有好几十篇。
可是翻看笔记,却没有了当初的热情特别去把它们整理成可发布的文章。
之前,作为一个初学者,整理笔记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再学习。
可是,对于现在的我,再看到这些笔记,理论方面,都是非常熟悉的内容了,剩下的就是思考,讲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可以把这些理论讲明白给读者听。
写作的过程,就会陷入不断的自我怀疑和纠结。
怀疑的是:这么简单的理论,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吧,还需要我特别写这样一篇文章来解释?是我的智商有问题、还是我的读者智商有问题?我花时间写这篇文章有没有价值?读者花时间读这篇文章有没有价值?
纠结的是:这么简单的理论,我当初咋就不明白?如果当初的我不明白,那么,没学过心理学的妈妈们,也有可能不了解,所以,还是需要传播一下滴。
2.
前两周复听了王老师讲0~18岁的心理发展。忽然搞明白了我怀疑和纠结的原因。
先插播一下,这次是复听。
我的学习心得:重复很重要。
-
第一次听:听知识。此时是全新的知识,要吸纳。
-
第二次听:听重点。此时已经参加了其他心理学课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融汇贯通了。心理学的知识初看很庞杂,越学到后面,发现重复的越多,也就越有信心了。
-
第三次听:听思路。听听老师是怎么把这个理论讲明白的,用了什么例子。
在每一次听的过程中,都要思考,怎么“用”,怎么把这好的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之中。学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学了不用,等于没学。
回到主题。上这次课,让我又重新开始整理笔记了。为啥呢?
课上,老师介绍了皮亚杰的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四阶段,讲到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即2~7岁),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觉得,ta喜欢的,就是别人喜欢的;ta讨厌的,就是别人讨厌的。
幼儿园的小朋友,会有一些特别可爱(常常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比如,ta不爱吃橘子,看到其它小朋友吃橘子,就会去拍开,ta的心理活动是“这么难吃的东西,你不要吃呀。”
皮亚杰还做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如下图,你问宝宝,从布娃娃的角度看,布娃娃看到的三座山依次是哪几座?
这时,宝宝会说,布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最高-中间-最矮。因为他不能从布娃娃的视角出发,他以为布娃娃眼中的世界,就是他眼中的世界。
家里有2~7岁宝宝的妈,可以做个小实验哦。
皮亚杰3山.jpg
听起来很好笑,实际上,我们成年人也常常犯这样错误。
比如,老公觉得自己的妈特别好,是个特别慈祥的妈妈,他不能理解老婆,为什么你就不能像我一样爱我妈?
所以,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理解一下你的先生(太太),在这件事情上,ta的心理卡在2~7岁了。
公司里也会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各个部门之前、总部和分公司之前,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说话。
有一次,会上交(zheng)流(lun)得比较激烈,会后一位领导在微信群里发了下面这张图......
6 or 9.jpg
上完课回家翻笔记,思考这几年学习的历程,如果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可能真的无从了解这些知识。比如,上面说的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
所以,把这些知识整理一遍,应该可以帮助更多的爸爸妈妈。
3.
去年,我在给公司内部IT同事做了一场影响力的工作坊。
两个小时的工作坊,我和我的新西兰同事David在之前开了5次电话会,再加上线下的准备,查材料、规划流程......整个准备的过程保守估计,我一个人花了六十个小时。
想起老罗(嗯,锤子手机的老罗)分享的演讲技巧,无它,就是“准备”二字。以演讲时间乘以100为单位。一个小时的演讲,准备一百个小时。
做完这场工作坊,深感对“影响力”这个主题又多了一份了解。我想,我的收获,一定远远大于参加两小时工作坊的同事们。因为我用心准备、因为我花了时间去思考。
所以那些家长们,花钱让孩子参加外面英文口语补习班。一场场补习班下来,老师的口语越练越好,孩子却不见长进,就是因为缺乏参与。还不如让孩子去教同学。
结束以后,我给同事分享了下面这张图:学习金字塔模型。
核心要点:
-
仅仅参加听讲(被动学习),对于知识的吸收只有5%.
-
主动向他人教授知识、主动运用知识(主动学习),可以得到90%的知识。
4.
常有同事问我学了心理学,和没学之前,有什么不同。
我的思考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了,我的心态不同了,我对事情的反应和处理方式都会不同、从而影响到事情最后的结果。
听上去是很清淡的一句话,却是我真正的心得。
是的,就是多了一个视角。我用这个视角,“处理”了弟弟的吃饭问题、大便拉在裤子上的问题、......
学了中医,就更加明显了。看看你的脸、你的眼睛,看出你的肝心脾肺肾哪里需要注意了。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很喜欢陈铭在《奇葩说》 中举的一个例子。他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知识的重要性。
他说,美剧《越狱》里面的男主角Michael作为建筑学家,到监狱里看到的景象和常人看到的不同。
陈铭说自己看到的是囚牢、球场,移动的狱卒等,Michael看到的是下水管道,通风管道,紧急通道等等。
这就是视角的不同。
对于我,心理学三年,中医刚刚起步,深知境界还差了许多。目前只能说多了一个视角。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孙思邈《大医精诚》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天的思路比较散,主要是一些思考和心得,也没什么重点。
看到这边不容易啊,么么哒。
接下来会继续整理少儿心理的笔记、还有发一些中医的学习笔记。
继续学习、继续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