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关于《菊与刀》的几点感悟

关于《菊与刀》的几点感悟

作者: 中二哆啦A梦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15:28 被阅读0次

    1944年,二战中的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急于制定战后对日政策。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华府委托潜心研究日本,《菊与刀》就是这一研究成果:一个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问题报告。

    虽然七十多年过去了,日本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其中关于日本人的德行规范、人情世故、耻感文化等方面的探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菊本是日本皇室宗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菊花呈现柔美,刀则诉诸暴力,本尼迪克特选择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关于《菊与刀》的几点感悟

    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

    日本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对各个等级限制了严格的行为规范。长久以来,日本人一直遵守着等级制,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日本想要把这种等级制推己及人,发动战争、侵略别国,想要建立他们所谓的国际等级新秩序,当然一定是日本人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所以当日本侵略中国等国家遇到顽强反抗时,他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明明给你们了一定的地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实际上,这只是日本人的一厢情愿!

    所谓情义

    日本人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情,哪怕是在我们看来极其平常的小恩小惠,比如请你喝一杯冰水,因为日本人只要受恩就要回报,哪怕是豁出性命。

    所谓情义主要分“忠”、“孝”,日本的“尽孝”与中国所说的孝道不一样,不会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的祖先,也不会后推到同一祖先衍生的庞大宗族。日本人概念中的祖先只包括当代的前辈先人,他们重视的那些“尽孝”的对象只限于那些在脑海里还记忆犹新的先人。他们很注重现在,许多评论家都曾坦言:和中国人比起来,日本人缺乏思辨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日本人的孝道观恰好印证了这种论点。

    强烈的名誉感

    日本人有强烈的名誉感,一旦认为自己受到羞辱和耻笑,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报复或复仇。日本文化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名誉,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人情世故

    日本人喜欢肉体享乐,但又不严肃对待。他们喜欢洗热水澡、睡觉、酗酒,却也能为了所谓的磨炼意志,牺牲肉体享乐。他们总是把夫妻生活和性爱的享乐划分得清清楚楚,两边截然不同而且都是被公开承认的。一些在中国、欧美国家看来猥亵、不道德的事往往在日本人看来并非如此。时至今日,岛国的AV事业享誉世界也就不难理解了。

    投降后的日本人

    在整个战争中,日本人什么时候都没怕过,他们是一个好战的民族,誓死也要奋勇作战,即使是以竹竿为枪也要击退蛮夷。但是,他们忠于天皇,只要天皇发了话,战争就结束了。还有一些人大部分是复员军人,因为失业和战败参加了追逐国家主义目标的旧式秘密社团,力图为国家达成所谓的复仇愿望。今天的日本军国主义和右倾主义势力抬头大多由此而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菊与刀》的几点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bd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