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造梦行者

01
那时,我读小学六年级,在我的印象中,六年级的每一天都是晴天。
那时,家用电脑还没有普及,一般人只在电视里瞥见过电脑的身影,更不知互联网为何物。学生要幸运一点,每周可以在电教室里与电脑见一次面,操作系统是Windows 98,教学内容永远是用金山打字通做打字练习。手机还是稀罕物,谁腰上别着BB机就可以冒充大款。人们打电话得跑去小卖部,按每分钟两毛钱计费。
那是在一个虽偏僻、却热闹的农村学校,大家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学校的图书室常年大门紧锁,有时老师会拿几本《课堂内外》到教室来,如果能抢到手里,我们能欢喜一整天。
一个临近放学的下午,王老师在讲解语文试卷。他刚好讲到阅读练习,文章里出现了杜甫的诗句,他借机拓展了一下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他站在教室过道里,左手拿着试卷,右拳半握,像要抓住空中的什么东西一样。他说:“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歌。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非常写实,大多反映了唐代下层百姓悲惨的生活,非常著名的有‘三吏三别’。”
听到这里,有心的同学赶紧要在语文书上记下点什么,可是不知道“三吏三别”怎么写,问道:“王老师,什么‘三吏三别’?”
王老师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诗?”有同学问。
“这不是一首诗,是六首诗。”王老师解释道。“杜甫写了《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合称‘三吏’;又写了《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合称‘三别’。‘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代表作。因为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歌被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称为‘诗仙’……还是‘诗圣’……”
“李白是‘诗仙’!”坐在我前排的夏雨抢白道。
“李白是‘诗仙’吗?”王老师也有点疑惑。“我也记不太清了。后人给唐朝的几个大诗人都取了名号,李贺是‘诗鬼’……”
“诗鬼?哈哈,还有人叫诗鬼?”教室里沸腾起来,大家被这个名号惊讶到了,议论纷纷,毕竟一个人被称作鬼是不吉利的。在我们的大脑里,李贺就成了一个衣带飘飘、若隐若现的鬼魂形象。
“王维是‘诗佛’……”
“诗佛?那他是不是有法力?”那时,在我们的认知里,佛就是86版《西游记》里如来佛主那样的形象。王维是诗佛,那他也是“肥头大耳葡萄头”啰,法力很高吧?
“当然没有,他们都是人,因为诗写得好,后来的人就给他们取了这些名号。”王老师解释说。“大家熟悉的李白是‘诗圣’,杜甫是‘诗仙’。”
“李白是‘诗仙’,杜甫才是‘诗圣’。”夏雨又说。他知道一条:李白是“诗仙”。李白是“诗仙”,因此杜甫就不是“诗仙”;杜甫不是“诗仙”,那他就是“诗圣”。
“嗯,我想想……”王老师一蹙眉头,随后肯定地说:“没错,李白就是‘诗圣’,杜甫是‘诗仙’。”
“李白是‘诗仙’,我在家里的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夏雨争辩起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称为‘诗仙’。好了,我们不说了。”王老师又强调了一次。
“本来李白就是‘诗仙’嘛!”夏雨还要争辩。
也许是马上就要放学了,而试卷还没讲完,没有多余时间再纠结这个问题;也许是夏雨不依不饶令人心烦,王老师呵斥道:“行了,别说了,杜甫是‘诗仙’!有的同学不要一根筋,自以为是对的,一口咬住不放,争来争去,没得意思。大家看下一题!”
王老师瞪了夏雨一眼,继续讲题。夏雨脸上不服,但不再说话。
杜甫是“诗仙”,暂时就这样定下来了。
02
第二天,上午第二节是语文课。上课铃一响,王老师就走了进来,闹哄哄的教室安静了下来。照例,值日生说“起立”,大家起立问好,王老师说“同学好,请坐!”
大家刚坐下,王老师站在讲桌一侧,一只手抚了抚讲桌上的语文书,微微一笑。
他这笑容,拨动了我脑子里的某根弦,我下意识地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禁笑了出来,侧过头小声对同桌说:“嘻,他要道歉!”
“啊?”同桌没明白我什么意思。
紧接着,王老师说:“昨天晚上,我回去翻了书,发现自己搞错了。杜甫的确是‘诗圣’,李白才是‘诗仙’。昨天,夏雨同学纠正我的错误,我却批评了他,在这里,我向他道歉,希望夏雨同学原谅我。”
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夏雨,这一束束目光里含着佩服,含着羡慕,因为大家从没想到学生还有本事纠正老师的错误,夏雨却做到了。
夏雨的脸红通通的,这红里透着害羞,也透着自豪。
王老师转而又问夏雨:“你在哪里看到的?”
“我家里有几本我爸爸的林业杂志,我在杂志里看到的。”
王老师借机教育我们:“大家要向夏雨同学学习,多读书。多读书,才能长知识!”
03
事后,同桌问我:“你怎么知道王老师要跟夏雨道歉?”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就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当时的反应太神奇,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才对此事记忆犹新。
当王老师说完“请坐”以后,他微微一笑,他笑的那一刹那,我感觉到了他要道歉。
为什么我会感知到他的下一步举动?
或许是他的笑容隐隐有些歉意吧;或许是我也对李白和杜甫谁是“诗仙”这个问题念念不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