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散文阅读推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作者: 扔禾 | 来源:发表于2019-05-30 13:28 被阅读6次

      这部电影拖到现在才看,一直觉得取名严肃,剧情大概难受,结局会不好。这就像小时候,总要挑结局好的电视和书看,一旦听说所喜角色要遭厄,赶紧就躲避,不忍再目睹。

    因为那时不能理解无常,接受不了艰难。比如《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五丈原后的剧情我是在大四的时候才补完的,并心怀悲戚。

    《牯岭街》讲的是一群少年的初中岁月,并无例外,和我们印象中的一般,也是读书,早恋和打架。早熟的男生心系江湖拉帮结派,怀春少女故作老练轻浮不羁。

    当然还有一些“好学生”,只知读书,不晓其他,比方说主角小四儿。可是四儿大概也并不“好”到要称作“书呆”,电影里他的死党小猫就说,“你别看他是好学生,你要跟他搞上的话,他跟你玩真的...”——这为后文拔刀杀人做了铺垫,说明“四儿”这个角色的性格是有冲动暴戾的一面的,结局尽管让人惊讶意外,但不会突兀,不会无法理解。因为它会有预示,是在情理中的,“他会跟你玩真的。”

    这里特意说这些,是我觉得,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编剧,在描写性格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既不能脸谱化,也不能转变得毫无征兆。比方说描写一个城府深沉的反派,你不能前文侠肝义胆,剧末竟奸淫掳掠,期间毫无缓冲,这大概像大巴司机开车时过弯不减速,刺激倒是刺激,也能将乘客情绪充分带动,可乘客脱口而出的大概不是“真爽”,而是“草,小心点啊!”或者“开的什么jb车”了。

    去年有一部叫做《驴得水》的电影,很多人都说好,觉得深刻,人性剖析得厉害。但我看完发现有一处很突兀,就是铁男的角色,他的性格转变太猛,令人出戏,电影交代的前后剧情不能使我满意。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电影仍然值得一看。

    回到《牯岭街》,关于这部电影我只想谈谈主线,就是小四儿和女主小明的故事,其他的古惑仔情节等,暂不牵扯。我觉得小四儿最后捅死“女神”小明,主要原因还是受他的性格驱使,即他一旦搞什么事,就会“玩真的”。对待学习如是,妈妈说“小四儿的功课是不用担心的”;对待小明他则更加全神贯注掏心掏肺了。

    我们付出的时候,总期待着回报。孔子说尽人事知天命,虽然,我们还是希望这个天命是好的,幸运的。可小四儿很无辜,他的女神是个极不简单的人,她游走于众男生之间,多情而处处留情。面对小四儿的不解和质问,“你难道不能不理他们吗?”她这样辩解:

    “你不能叫每个人都跟你一样到处得罪人啊。”

    可她的“不得罪”,却是今天跟这个男生“打kiss”,明天和另外一个男孩拉拉扯扯追逐着打球。这让小四儿不解,他大概很苦恼,小明到底喜欢我吗?自己是在和她谈恋爱吗?但谈恋爱不是只能对一个人好,只喜欢一个人吗?

    这个问题他在小翠那里得到了答案,小翠是另外一个“小明”,无礼而轻浮,但可能手段要弱些。小翠一开始是别人的“miss”,也是几经辗转,最后居然抱上了小四儿,这也是四儿不能理解的吧,既然是混江湖的,不是朋友妻不可欺吗,可他也知道小翠不是那种乖角色,而他也懒得管这些了。

    四儿抱着小翠,说,“我也许可以带给你一种安慰的感觉。”随即又追问,“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他希望得到肯定,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小翠,还有小明,她们骨子里还是好的,只是迷路了。

    我们偶尔会有这种举世皆浊我独清,要做圣人的感觉,面对那些“犯错”、挣扎于尘世的人,总会不禁地怜悯,并愿意施以援手。有一个说法,说男人都有一种“劝妓女从良,拉良家下水”的奇怪心理。从前帝吧有一神贴,叫《小张和小丽》,极受追捧,讲的就是劝妓女从良的故事,写得极好。

    可是这种思想,施于他人的时候常常会得不到理解的反响,并会被斥责为自以为是,“你原来会这么想?”“你算老几啊,还想改变我?”小翠就是这么说的:

    “你很认真诶,你现在是不是很想改变我?”“如果我不照你的想法去做,你是不是不理我了?”“你为什么这么自私?”

    小四儿更疑惑了,难道你觉得这样轻浮是对的?女人不应该矜持一点,庄重一点和优雅一点?书上不就是这样说的吗?爸妈也是这么教的吧。四儿更不知道是否自己想错了,现实原来并非如此,她一点都不会内疚,更不会需要安慰。

    而手段更高的小明,不但不需要安慰,反而要教训四儿,“你太老实了,以后会吃亏的。”“这个世界是不会被改变的。”——仿佛把尘世看了个通透。

    人常说,女孩要比同龄的男孩成熟,这话大概对。男孩不但迟钝,而且一辈子都是“孩子”。该种理论也许可以解释我七十多岁的叔公捧着我的《碧血剑》看得津津有味啧啧称奇的景象。

      大部分男孩确实有一个英雄梦,听到“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往往都要“热泪盈眶”。我们再说开去,不论男女,在刚晓人事的时候,三观往往朴素而纯真,凭着书上怎么说的,父母怎么教的,来做判断对错的根据。待撞尽南墙,发现现实丑陋而无趣,死守原来的观念路往往走不通,这个时候有的人就变通,妥协着前进,有人无法接受,徘徊而绝望。

    四儿就是绝望。也许,对于学校里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判罚他只是失落,而得知自己的好兄弟在明知女孩跟自己关系非常仍然照撩不误时他大概也只是不理解和愤怒,但最后在发现树林里和男生亲嘴的正是心中冰清玉洁的女神时,他三观尽毁。

    可他回想当初两人在一起的时光,心里仍存侥幸,他决心愿意不计前嫌,不计较她之前的作为,因为她肯定是不得已的,她心里一定是美丽的。可他不自信,怕又是自己自以为是的猜测,所以他想得到一个答案,他藏着刀去质问,藏着刀去原谅:

    “小明,你所有的事我都知道,可是我不在乎啊!因为只有我知道,只有我才能帮助你,我是你现在唯一的希望了。”

    可是小明的回答证明他再一次猜错,也让他彻底绝望:

    “你的意思是想要改变我是不是?你怎么跟别人一样啊,我看错你了。”“你原来跟那些人一样,对我好,就是想要交换我对你的感情.....你太自私了。”然后伊人摇头笑道:

    “你要改变我?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不管小明身世如何艰难,所历如何不堪,她说的这些话只让四儿又痛又怒,眼前这个人如此陌生无情,说话荒谬而无耻,“你竟然还看错我了?”他忍无可忍,拔刀便捅,一边像他父亲教训二哥时的咆哮:

    “你不要脸啊,你没出息啊。”

    其实一开始小明也试探着问小四:

    “你是说你会瞧不起我?”四儿不答,他最后把她捅死了,大概不愿意别人瞧不起她。

    关于小明,电影里那个小剧院导演有一句评价,大概贴切:

    “她真好,说哭就哭说笑就笑,真自然诶!”

      这种人也许真把世界看了通透。小明这个角色让我想起《驴得水》中的张一曼,也是风流人物,也惹得老实男裴魁山忍不住表白:

    “你真可爱,我喜欢你。我想娶你,我想跟你过一辈子。我觉得你是可以跟我过一辈子的人啊,我不是第一天认识你,所以我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

    别人那么说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但是我了解你啊,你根本不是放荡,你就是太单纯了,所以你什么人都相信。你觉得你自己放荡,那是别人给你留下了心理暗示,但我相信真实的你不是那样的。

    我希望你可以不要那么随便了,你那是在伤害自己。”

    跟四儿的表白很相似,至于一曼的答复,便不忍再贴上来,多情总被无情恼。跟四儿不同的是魁山没有杀人,只是性情大变,而后疯狂报复...类似纯情男孩被伤的故事,还有一部叫做《天注定》的电影,讲的是富士康的一个男孩,只是最后男孩绝望了,然后跳了楼,也很令人动容。

    关于小明这个角色,我也不愿自以为是的剖析,说的再多,可能别人也不会承认。到头来一句“真直男,”或者“原来你会这么想...”太过扫兴。我觉得像小明和一曼这种女孩,尽管美丽,但不可爱,因为故作深沉。

    很多美丽的女孩都不可爱,因为漂亮面孔让她们无往不利,跟人相处,往往就不自觉地拿出面具戴上,以内在示人的确更交心,但多麻烦啊,何况我也没有,何况那些直男,降服他们哪里用得上内在?

      愤而杀人的四儿只有一个,还有更多的四儿消沉一段便再度踏上征程,很多事要长大后才会释怀,头破血流后再淡然地承认和接受一些道理:

    “钱是万能的。”“生意就是生意。”“人是自私的。”“原则是可以通融的。”

    至于失望,那是太过文艺的词。多年以后,夜深人静,再看这片子,看到四儿他爸抽他二儿子,也许要冷汗涔涔。

    “你不要脸啊,你没出息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gm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