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对于蒋方舟是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在的,7岁写作9岁出书的天才经历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天资聪颖的上海女孩,那个小小年纪就能说出“出名要趁早”,第一篇出名的作品就是征文《我的天才梦》的张爱玲。
但是,1989年出身的她现在也过了而立之年,这个年龄在一众作家之中当然还算是年纪轻轻初出茅庐,出版的书也有好几本,但是能够深入大众引发热潮的好像还是没有。
《东京一年》就是东京一年,受邀请2016年在东京生活近一年的时间,期间的生活杂记、游览体悟、思索结果汇集成一本《东京一年》。
文笔的纯熟自不必多说,毕竟27岁已经有了20年的创作时间,对于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也能有一些自己的体悟,时不时会有一些被标记的大家觉得很不错的句子。
这是成功之处,也是需要提升的地方。她的特点就是如此,从小博览群书,中西方的文学名著(尤其西方)的血脉早就融进了血液之中。她在作品中引经据典,艺术博物馆的雕塑和绘画,总能让她想到某个作家百年前的文字,或者某篇作品中的一段话。
一本不太厚的作品,大半部分都是展览由之引发的感想体悟,对于27岁的年轻作家,同龄人可能还在纠缠于学业问题和生活依靠,蒋方舟可以长期日复一日进行自我瓦解与重建,每天不断挖掘内心和窥探世界,而把自己的内心吐出来。毕竟作家做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
写作当然是一项脑力劳动,却也同时是一份体力劳动。我不知道作家们是不是也会在没有什么体悟的时候强行让自己写出些什么东西,以应对书刊编辑或者报纸主编,或者在想写的东西之外再写一些较好的畅销书谋生。
今年的蒋方舟也不过32岁,在作家这个行当之中仍然可以算作是青年作家,她的文笔同样受限于生活经历的匮乏,无法逃脱,所以她更多的把眼光放在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的经典,从历史、过往中找寻答案。
有一些话的确还是可以给人启发。
问:我们这一代是不是真的缺少经验?缺少那种大事件?
答:我觉得大事件还是有的。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屏幕里面观看,在二维世界里经历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