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文/江雪
自从入住京城,图书馆离我越来越近。对于像我这样渴望读书的人来说,这算是最大的幸福了。
以前住在一个不足10万人的小城,公共图书馆少之又少。旁边有一所大学的分校,那里的图书馆虽然不大,但已是附近最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了。但对于我们,只能望之兴叹。大学里的图书馆,只对本校师生开放,社会人士一概被挡在了门外。后来,通过当地一些机构与该大学建立联系,给我们少数几位在当地文化界算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办理了借阅证,但进出大学校门往往还是感觉不便。离住处几十公里的市级图书馆,是一所公共图书馆,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办理借阅、借书证后,即可借阅或借出图书。但由于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往返往往需要半天时间,借还图书极不方便。这样,图书馆这样公共借书、读书的地方,与我们无缘,心中不免遗憾。
有一次借到京办事之机,特意到国家图书馆去看了看,并办理了一张读者卡,还到有关阅览区体验了一下。国家图书馆是我们心神往之的地方,那里的环境、气氛,藏书、服务,真是我们从没有体验过的。那一次,我还通过检索系统查阅到上世纪初有关我们本地区,而我从不知晓的历史事件记载资料。当我回到我们那个小城,国家图书馆的体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种感觉,久久挥之不去。
后来,我移居北京,这给我拜访图书馆提供了极大方便。国家图书馆老馆新馆,离得都不远,而且那开放的环境,给读者极大便利。借阅图书、检索资料,是图书馆提供了重要功能;许多读者借用图书馆的空间和氛围,显得更为重要。国家图书馆的阅览区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读者整天泡在那里,他们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启发思维、撰写文稿,这成为了他们工作常态。对于我本人,除了借阅图书以外,国家图书馆的系列讲座,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国图讲坛”都已经成为一种品牌,走进京城百姓的精神生活。
另外,在北京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图书馆,成为人们阅读的好去处。在西四的砖塔胡同口,有一个“正阳书局”。所谓“书局”,也就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小型图书馆。这是北京市西城区新型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一次探索,也是北京市首次将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成公共阅读空间。这样的特色图书馆,同样是我经常的阅读之所。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也相继走进我们生活。自从小区里引进移动图书馆后,移动图书馆成了家门口的图书馆,借还图书更为方便,读书量也就迅速增加了。现在,电子图书馆、掌上图书馆更是方便了百姓阅读。公共汽车、公共地铁,甚至火车、飞机上,手持手机、APD等移动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籍的人比比皆是。现在,国家图书馆也推出了“移动阅读”APP,更加方便了广大读者阅读和查找资料,同时,国家图书馆还联合全国各省图书馆,共同推出了移动阅读资源,让我们足不出户,尽览全国各图书馆藏书。
感谢图书馆!感谢这个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