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
听了这个人的演讲后,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了这本小说后,你有什么感想?
其实到现在,我一直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道我们必须在每件事情中都获得启迪与感想吗?当我们在观看与接受某些事物或者知识时,是否会有一种无感或是仅仅平平淡淡的感觉而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进步”。“书是人进步的阶梯”那么想要获得进步,难道前提就是一定要不断从某些东西中获得顿悟和收获,不断的上下求索,绞尽脑汁只为询问自己获得了什么?
从小学的学习开始,我就一直就在默默的接受着“收获”教育。语文老师让我们学生摇头晃脑的背古文,念名家经典文章,诵读诗歌。老师安排的课后作业很“套路”。首先雷打不动的课后作业就是大段文章的摘抄,这几乎占据了作业的绝大数时间,接着就会有一个某种意义上说有些灵活性的作业任务,‘看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什么,把你的感想写下来,明天上课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一般到了下节课后老师会挑选出几个学生上课作答,回答不上来的话,就会有惩罚。
老师们其实非常注重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经常教导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获得了什么,尤其学习名家名篇的时候,逼着我们每个人将名篇写上个好几遍,并说明那样子你一定会有很大收获。那时候我们一个个都爱着的是清新盎然,能够表达简单情愫的文章,大多数时候被这些名家文章弄得不知所云,更不要说是能收获什么。而老师们仍然是义正言辞,春风化雨的教导我们阅读经典。那时候我总在想,老师们所讲的那些文章,虽说心中知道为名传千古的篇章,可是总不如一些我爱看的文章来的感觉快,这一切都是我的任性叛逆?
接下来的时候,老师给我讲文章,就像是在完成一件提前设计好图纸的作业。首先将一段文章念上一遍,然后找几个问题提问几位同学,然后简单总结一番同学的回答情况,最后大体的按照标准答案公之于众,并且告诉同学以后回答问题一定要按照答案的思路去回答问题,学会寻找主考官们的出题意图回答问题,这样子才能在问来的考试中获得胜利。
于是一场场考试,一次次上课回答问题,就成了我与“标准答案先生”的一次次博弈,不过大多数的结果就是我都以失败告终,本来有些愚笨懒惰的我,我已经被这一次次的游戏弄得麻木疲惫,除了猜测彼此的契合度,哪里还有语文和文学的深刻思考?那时候我们身边的每个同学都在说所有的科目中最没有用的就是语文,到了考试随便写点,胡编乱造写点感情文章就可过关。
后来,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我们阅读文章,接受社会新闻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广泛。传统的书籍,报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其中有一大部分的人都将视线投向了网络上。
我平时每天还是坚持看实体书,挑选出几本我喜欢的中国外国小说看,因为我每次拿起书本都会有种难舍难离的安全感,我不知不觉的会在内心告诉自己以下几个小时的时间应该完全交付于它了。
当然很多时候,即使是一本别人推荐的非常著名的书,看完后我觉得就是在浪费时间,很多话语和所构建出来的场景,其实在于我来说不过是一场场死气沉沉的祭祀。囿于知识面和某些和作家共通的阅历的欠缺可能决定着读者的欣赏水平。
可问题是,普罗大众在接受某些深层次的知识道理时,是不是会有一种迷茫的状态发生,有时候不如首先选择接受自己所想所思能够共通的知识,这样子反而会获得更多的收获,在以后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填补中,我们再回头看经典可能才会产生出思维的火花。
可悲又可气的,我也是低头族,拿起手机后,我也难以放下,在放下后却又产生出阵阵的空虚和荒诞感。这时候我默默的问自己我有什么收获?实在就像一场喜剧。我的抹着眼泪大笑着将这场喜剧自己默默的演下去。网络上很多文章都摆着如专家般的“透视眼”,一步步为你解答生活,文学,与哲理。每个人就像一个占山为王的领导。各自开辟出一个新鲜空洞装逼的阵营企图让外来的人懂得自己和生活的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变得非常急功近利,我们企图在自己在每一次的付出中不落空,企图在每一次的阅读与欣赏中能够直接摄取获得到一些道理。很多人于是利用了这个缺点,在一次次的试探和揣摩中找到了一个最让我们轻易感动同时让自己吸粉的突破口。大放厥词,大摆人生哲理,谈论生活哲学,可能同时在每篇文章的标题都要以“你必须知道的。。。”为开头。
你有什么收获,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现在最缺乏的是什么。与其自己抱着接受教育和指导的谦虚心态去面对你面前的所有知识和事物,不如首先采取主动的状态寻找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你我或许该如此,无需别人过分领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