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参加新阳光的研修班?也就是我想从三个月的研修中找到什么?这个问题我在报名前思考过,答案很简单,我想在心理学这条路上找一点和以前不同的东西。
话说2016年春天,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从朋友圈里得知李克富老师的《心理与生活》精品课要开班了,出于好奇,也出于打发时间的需要,我参加了。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这一年,除了两期地面精品课,我还参加了线上的《思维训练营》和读书会;第二年,是一整年的第三期精品课。我像一块干瘪的海绵掉进了水里,贪婪地吸取着水分和营养。我学习着、觉察着、思考着、书写着、成长着,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可那时,我是不敢参加研修的。不仅是因为在师兄师姐们的描述中,研修像是一头魔兽会把人逼疯,也是因为李老师那严谨的治学态度,那近乎强迫症的每天清晨书写微文的行为让人感觉压力山大,更是因为自己还没有信心能往职业咨询师这个方向上踏出第一步。
然而知识像一盏盏的路灯,照亮人们前行的路。经过两年的学习,虽然感觉在灯光的照耀下只能看清眼前的一小段路,但足以迈出脚下的这一步。黑暗中也许看不清远方,但我觉得自己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愿意用自己更大的努力,去继续点亮另一盏灯。
研修结束时的成果是所有的研修日记、成长经历、案例报告和研修报告都将集结成一本书,老师说要尽早给这本书起个名字,名字代表着你对它的期待,于是,在2018年10月15日这一天,我将研修日记的集子命名为《点亮另一盏灯》。
如果说之前两年的学习是奔着学心理学知识去的,那么参加这次研修就是为了体验。体验什么呢?
体验每天冥思苦想写日记。
作为心理咨询师,首先要锻炼的能力就是表达,口头的表达能力要用讲课来锻炼,书面的表达能力就需要用写文章来提升。研修日记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抓住每天头脑中闪现的一点灵光把它记录下来,二是要结合心理学知识。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他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先完成!
于我而言,写一篇千字的文章并不难,可是每天不间断,持续写三个月,个中艰辛却是未体验时无法想象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了两年的心理学,感觉知识学了很多,但要结合实际,思路清晰,分析透彻,却是极为不易,写的时候经常觉得捉襟见肘。
对一个事件的分析,老师用他多年总结出来的“横纵互联”法,横联,波澜壮阔;纵联,惊心动魄;互联,将整个事件置于网格中,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滋有味。老师倾囊相授,我们反复演练,虽然直至今日也没有写出自己期待中的文章,但这种方法却是让人受益匪浅。
不是没有懈怠,不是没有拖延,不是没有懊恼,更常见的是看着自己笔下的文字却不知所云。用阿呆同学的话说,就是“呼哧呼哧熬中药,灰头土脸,一天一碗,就差亲手把自己熬成药渣。”有一天,女儿发了一条醋意浓浓的微信消息说:“你那个研修是个什么鬼?我怎么感觉她才是你的亲闺女呢!”女儿不知道,在她上课的时候,我也搬着小板凳在认真听讲,在她写作业的时候,我也在秉烛夜读、冥思苦想……
戴上心理学的眼镜观察世界,在研修的时光中体验自己书写的世界。三个月中,就像开着蓝翔技校的挖掘机一样,挖出了自身的无尽藏,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自己感觉像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宝贝。这些宝贝除了能让自己当时能感觉像土豪一样富有,更重要的作用是隔一段时间再来翻看时,知道现在有多么幼稚可笑,知道自己进步在哪里。
日记以外的几篇“大作文”,是要求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我的父亲、母亲、爱人、子女等必写的人物,写家人的过程,其实是在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亲密关系进行修复的过程,无论是感动、伤痛、幸福、温暖,在笔尖上,主观世界里的风景与从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犹如动了一个大手术,却是进行得悄无声息,不着痕迹。
体验不一样的人际交往。
这次的研修有一项作业,要求写一位研修同学。于我这个性格内向的人来讲,这项任务就像一块顽石,使我一度想退却。如果对一个人没有全面的、深度的了解,写出的文字必定是枯涩没有生机的。于是,每次上课,除了听讲,还得借机偷偷观察每位同学;每晚写完日记,还要去简书上看看大家都写了什么;再把眼前的形象,和文字后面的人一一对应。以往的课堂,课程进行了大半,有的同学我还不认识,可这次却要拼命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去接触、了解同学。
我在研修中期选择了写苗姐姐,她是我认识最早的一位同学,也是班上最年长的同学,在她身上,我找到了姐姐的感觉,是自己一直渴望的那种让人感觉特别温暖的感觉。就是这些文字,使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也是研修中期,我组织了一次聚会,天时、地利、人合,全班同学出乎意料地全部到场。人是社会性动物,亲合动机与生俱来,在研修的日子里,体验到了人际交往中的诸多美好和感动,正如老师所说:“我讲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这些人认识了。”
我的同学们个个都有些自己的特点,阿呆同学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写起文章来又流畅又幽默;某新同学是大学教授,学习能力真是一般人不能及;某玮同学性格直爽,说话做事嘎嘣脆;年龄最小的千一,古灵精怪,别看表面不张扬,文字里却透着年轻人才有的傲娇;班里唯一一位男性小孙同学,总是展示着与我们不同的视角……数不清,说不完。总觉得不该用哪些词去形容一个人,因为总免不了偏颇,感谢三个月的研修,让我在这个纯粹的环境中认识了这样一群人,我喜欢的人。
而更让我惊喜的是,随着对自己内心的不断洞察和行为方式的探究,我慢慢觉察了自己的在人际交往中是什么样子,看见了自己的克制与疏离,以及在这背后内心深处的渴望与热情。我终于拥抱了那些让我长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过往,也接纳了今天这个与别人不同的自己。
体验思维定势被打破的感觉。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你永远不可能对他提出的问题给出正确答案。这可不是他的学生太笨,也不是他有意刁难大家,而是他在以身示范什么叫做“找差异”。
“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是无效的。”这是老师多次敲黑板让我们记住的咨询理念之一。“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底是岭?还是峰?其实都不是,它是山。如果咨询师不能跳出其中,也只能和求助者一起挣扎在峰岭之间,更难以对求助者有所帮助了。
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能够帮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能量消耗判断和处理遇到的各类问题,这是进化带给我们人类的福利。可这个最省力、对自己来说最合理的解释有时却会给人带来情绪困扰,当求助者带着这样的困扰坐在我们面前,要引导TA走出这样的困扰,就要打破TA的思维定势,而在这之前,先要打破我们自己的。
在李老师这里,没有对错,没有标准答案,这将我从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中拉出来,扔进了一团迷雾。脚下没有踏实的感觉,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刚刚学习走路的时候,跌跌撞撞,晃晃悠悠,深一脚,浅一脚,恨不得身边有个人扶一把。
每天都着绷着一根弦,就是老师提问千万要闭上嘴,不能立刻回答。回想起来,老师真是用心良苦,为了打破我们的惯性思维,不惜时时拿着小铲子准备挖坑,一次次眼睁睁地看着我们以各种姿势掉进坑里,然后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
止,是打破思维定势的第一步。老师最善于用故事讲道理,即便是对我们这些成年人、研修生,也如对待幼儿一般,《咕咚来了》的故事不知讲过多少遍。我们是听得懂道理的,可我们也是不容易停下来的。往往是一开口,就知道自己错了。
觉察,是第二步,知道自己错了,已经比毫无意识时长进了不少。
时刻记得避免好为人师的弱点,引导求助者多做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这种探索没有答案,我们只在TA背后悄悄地推上一把。
体验咨询室中发生的事情。
两年前,看师姐怡然研修时写的小说《咨询室里的故事》,就觉得特别有趣,总想亲身体验一下。自那时起,就在心里种下了一棵想当心理咨询师的种子。研修班提供了真刀真枪实战的机会,我成了咨询室里的那个角色。
当年我问怡然,第一次咨询会不会特别紧张?那时刚刚开始接触心理学,自然觉得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挑战。两年后轮到自己时,感觉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可也绝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不难,是因为自己没有设定太高的目标,但离优秀咨询师的标准,的确差了十万八千里。
老师在我们进入实战前连发十六篇文章敬告新手,解读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一书的十六条建议,然而初诊接待前读这些文章和有了咨询经历后的理解深度截然不同,而且随着咨询经历的不断增加,理解上又会有变化。我们这些新手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老师都已经经历了不知多少次,他坦诚地、毫不吝惜地拿出来分享,就像在手把手地教一个小孩子写字,他用耐心、爱心、师者之心,一路陪伴着我们不至于跌跌撞撞,不至于在求助者面前不知所措。
感谢我的第一位来访者,五十分钟的时间里,他像一面镜子,让我把自己照了个一清二楚,也感谢他,成就了我在心理咨询这条路上迈出的第一步,给了我自信和自省的机会。
也是有了这些实践的机会,我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直对“如何做咨询”这个问题不肯给出确定的答案。来访者是唯一的,咨询师也是唯一的,只有这两个“唯一”的人在咨询室里进行思想的碰撞时,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咨询。也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教训,我们才能逐渐提高咨询水平。在这之前,无论讲多少,可能都是没有用的。
体验被小鞭子抽打着前行。
跟随李克富老师学习这几年,深知他治学的严谨态度,从业多年,心理咨询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现在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的知识和实践传承下去,所以一直在坚持写书、讲课。且不说老师的要求有多么严格,仅是他每天坚持写微文这一件事来讲,对学生就是个再好不过的标杆。
每天早上一睁眼睛,老师的朋友圈已经更新了,这还是网络发达以后的事,之前他都是用手写的,积攒下来是厚厚的无数本。这样的老师,岂不是不言自威?没有点意志力,也敢做他的学生?
另一条小鞭子就是老师那无处不在的耳提面命,每次上课,不戴好钢盔是绝不敢坐在他面前的。他的问题随时都会砸过来,有时这些问题是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只要认真地学过教科书总会记得一二,也有时这些问题是我从来没想过的,或是根本难以企及的,每当这时总觉得自己七窍都在思考,却唯独大脑一片空白。
然而老师又是宽厚的,他并不责备我们,经常只是点到为止,对我们的困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他就像是一位马拉松的领跑者,一直在前,毫不停歇。每当我懒惰了,就会感受到他那无形的小鞭子抽打过来,于是再次凝心聚力往前冲一冲。
圈子里人人都知道李老师严格,但却又有那么多人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来跟他学习,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似乎他就是自己成年以后一直在寻找的那个能精神向导。跟随着老师,我愿意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愿意在专业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今天,当研修接近尾声时,我想起了几个月前自己要“努力完成研修”的决心。“努力”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要历经艰难险阻。面试前的忐忑不安,面试后的压力山大,研修开始时的一脸茫然,过程中的纠结拖延,在研修日记中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在记忆中也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刻痕。时光滴滴答答地流过,要问我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收获,我也说不清,因为研修所带给我的,正如杜甫诗中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