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193532/45f9ae2fcefcc948.jpeg)
简书不仅给了我们一个创作平台,还给大家提供了交友与交流的机会。虽说简书不太计较作者的写作水平,但在这里,我们都希望有所收获。所以努力提高写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介绍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渠道很多,其中,大多讲的是写作技巧。其实,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是思想表达,表达方式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就拿穿衣吃饭为例,每个成年人都会,可是有的人看起来很整洁,给人感觉很有品味,而有些人相对就差很多?究其原因是思想认知的差别,或者是对事物认知标准不同。这种差异源于经验和见识。
要想提高习作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向现代名著学习,或者从我国传统经典中去找寻好的方法。《古文观止》是一本古典文学巨著,作者用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传递了是非曲直,同时,也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这部巨著的每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部巨著,领略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的同时,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第一节《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出自《古文观止》第一卷《周文》里的《左传.隐公元年》。记录了郑国国君郑庄公从麻痹自己的母亲偏袒弟弟共叔段,到纵容弟弟不断违反人性,直至其发兵叛乱的故事。作者巧妙地用精简的文字对人物进行刻画并对故事情节进行描写,最终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并对是非观进行了论述。
周朝历经800余年,靠的是以“礼”治天下。尊崇伦理就是“礼”的基本表现。所以,作者将这段故事记录下来,目的就是为了警示后人,做人做事不能违背伦理纲常,否则将受到后人的嘲笑。
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作者用字考究
“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并没有沿用春秋礼法,称呼郑庄公为“郑公”, 而是降级为“郑伯”。这种明显的错称暗示了即便是郑庄公取得了胜利,可是兄弟相残是不被世人尊敬的。这种发生在兄弟之间的战争,最终导致弟弟被杀,母亲被囚禁的人间惨剧,不值得提倡。
“郑伯克段于鄢”,其中“克”字巧妙地暗示了郑庄公对待弟弟的残酷无情。由于弟弟共叔段没有恪守弟弟本分而起兵叛乱,作为郑国国君的哥哥已经从情感上与弟弟决裂,所以用的是两军之间发生战争时常用的“克”字。
以上一个“郑伯”,一个“克”字,是作者向世人传递这件事的真相。尤其是“克”字,带有极强的敌意,表明了作为哥哥的郑庄公早就对弟弟和母亲不满,所以一直在故意麻痹放纵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最终使得弟弟被杀。这种行为是非常阴险的,所以作者降格称郑庄公为“郑伯”。这种措辞所要表达的真实用意,在尊崇“礼”的时代,大家一看便知。
第二、对郑庄公老谋深算的人物形象刻画
在这个过程中,郑庄公语言不多,一直在表达一种克制与容忍。其实,根据最终的结局可以看出,郑庄公对事情的结局充满自信并对弟弟的谋反早有防备,所以平定叛乱才会那么顺利。当一个人对结局充满自信,却又不阻止事情的蔓延,说明这个人足够阴险。作者就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个根,用短短的几句话就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第三、引起共鸣需要抓住对方的痛点
作品要想引起共鸣需要准确抓住读者的痛点。本文中,作者描绘了一个颍考叔与郑庄公对话的场景,颍考叔的言行引起了郑庄公的共鸣,最终促成郑庄公母子重续前缘。
颍考叔机智巧妙地利用郑庄公赏肉的机会,面对郑庄公赏赐自己的肉不舍得吃,要留给母亲,以此表达颍考叔对母亲的挂念。表面看是颍考叔对自己母亲的牵挂感动了郑庄公,其实是颍考叔深知人性并利用“母爱”这个痛点,砸开了郑庄公的内心。俗话说“虎毒不食子”,颍考叔准确地判断到了郑庄公的内心所想,故意上演了这么一场“遗肉为母”的感人情节。
由此可见,好的作品主要在于内容和思想。不断学习如何巧妙构思故事情节,准确表达思想才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好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