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迫过劳工作的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A.社会性的崩坏犹如雪崩袭击了医疗现场,要减轻医生负担,不能只靠提升诊疗报酬的保险点数,而需要由全社会共同思考如何育儿。倘若无视这一问题,便无法阻止医疗继续崩坏。
B.原本,我们的确应该尊重每一条生命,然而现实是,残障人士机构一家接一家倒闭,越来越多残障患者无处可去,给医疗现场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2.细致周到的看护却遭否定
护士长动辄对她冷言冷语,她在工作中有了疑问,无法向对方求教,护士长也根本不会教她。这样的工作环境让晴子女士如坐针毡,沮丧地表示:“有什么事,自己都很难发表意见,也无法发表意见,这样的上下级关系让人很难安心工作,最重要的是,这对照顾宝宝没有丝毫益处。”明明身处同一个小组,为患者提供医疗看护,自己却得不到上司的信任,还怎么提供良好的看护服务呢?于是没过多久,晴子女士便辞掉工作离开了医院。
3.失去“感谢”之音的职场
夜班的增多让她渐渐感受不到护士的工作价值。这几年来,她待在医院的时间比以前少,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关系也生疏了。照顾这名患者的时候,她总是心不在焉地记挂着还要照看下一名患者,时间紧迫,“看护”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作业”。其实她也很想多抽些时间和患者谈谈心,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但这样一来当天的工作就没法按时完成。于是,她变成了仅仅为生活而工作。
4.医师资源稀少的儿科医生遭遇妊娠解雇
“连自己孩子都无法守护,在那种医生的手下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她改变了想法:“既然如此,现在就辞职。”
5.父母成长的机会
A.酒井医生说:“儿科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后,被患者家属大肆利用,没必要看专家门诊的孩子生了病,也被带来看专家门诊,导致医生超负荷工作。当然,取消免费医疗制度,大家都会感到头疼,但我希望医院每次都能出示具体的诊疗费用,让家属看看如果没有免费医疗,他们让孩子看一次专家门诊会花多少钱,我认为这个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B.医院注重经营效率以及自身在患者中间的口碑,结果反而给患者带去了不好的体验。某民营医院的资深护士说:“对患者隐私的过度保护,致使医院失去了患者的信任。”
6.在这家医院分娩,是件好事吗?
得知孩子发育异常,父母都会担心不已。有的父母像前文所述的菜绪女士那样不信赖医生,有的父母则因为医生或护士的一句话而情绪剧变。
7.为何偏偏是女性无法工作
A.东京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柏木惠子指出:“今时不同往日,职场上的工作内容出现了较大改变,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家主要是干体力活,如今随着机械化的推进,更多事务性或服务性行业的工作向女性敞开大门,凭借工作发挥自身能力、体验成长,对女性很有吸引力,然而,如果女性想在职场打拼,势必要面临兼顾工作和家庭育儿的两难困境。倘若家里有了小孩,男性可以照常工作,女性却因生育问题被迫辞职,那么当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生。”
B.仔细想想,父亲在某个特定时期取得育儿假、按时回家真的是天方夜谭吗?以职场为单位,多花心思,多多体谅,这种想法并非不能实现。如果每个人在公司里都能呼吁增加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并积极付诸行动,总有一天社会传统意识也会迎来转变。
8.被幼儿园驱逐的“一无是处的孩子”
“别说自己惨遭公司辞退,就连孩子也被幼儿园赶了出来。”
9.受看护的残障人士与不受看护的残障人士
A.同时,社会上存在着受看护的残障人士与外表看似健康的不受看护的残障人士。的确,社会会无条件地接纳婴儿,但孩子是否身有残疾,决定着周围人看待他的眼光——这个事实让人心里一沉。伸太郎先生向他们解释过儿子的病情,有人表示理解,也有人质疑:“既然在孕期就通过B超检查出了问题,为什么不选择人流呢?”
B.整个社会便是如此,在排挤弱者的前方,等待着的是强者生存的现实。
C.对于孩子的成长,伸太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如果社会对残障小孩多一些包容,提及残障,不再让人感到难以启齿,该有多好。”眼下要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他们每次都需要对周围人说明儿子的病情。
10.“必须告诉大家,养育孩子不是儿戏”
A.看大人脸色行事的孩子往往容易积累压力。
B.矢部先生说:“对孩子来说,从婴儿到小学时期,会萌生喂养小动物的想法。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在外面尽情玩耍,孩子的社会性便无从建立。而缺少自发性质的玩耍,孩子的领导性就没法培养。忽视与孩子的发育息息相关的教育,一味往他们脑子里灌输书本知识,不过是大人为满足自己私心的行为,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C.进一步说,“有的父母单纯是希望孩子能接受这样的抚育方式,他们眼里只看到了自己,而不关注整个社会。成年人的社会是很扭曲的,在未曾符合我们理想的社会中,追求培养符合自己理想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还真是可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帮助,向子女传达“重视孩子感性培养”的育儿理念。
D.当孩子们被过度要求做什么,并以此被评价能力是否优秀,他们就会担心‘万一得不到表扬怎么办’。如果经常处于被评价的一方,孩子们就会失去自信。即便大人对他们说失败也没关系,他们依然坚持认为绝不能失败,为此对某些看上去难度较大的事情他们便放弃挑战,对新的游戏也不再感兴趣。最近10年间,孩子们的这种倾向特别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