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才,都在“抄书”

作者: 给丘吉尔做饭 | 来源:发表于2024-03-03 23:35 被阅读0次

    【原创】

    想说个“抄书”的事,但再往深一想,“抄书”至少有三个意思:

    第一,是“抄袭”的抄,涉嫌侵犯版权。

    第二,是作为一种职业的抄书,比如印刷机发明之前,书本的复制和传播,就都靠抄,在中国和欧洲都有这个行当。及至当代,图书馆也还专门请人抄写古籍和卡片。特殊年代书籍难得,靠手抄保存并流传的,也可归入这一类。

    第三,作为一种学习手段的抄书——也就是我们小时候最不喜欢的抄课文,到现在身为家长,也会反对老师布置太多的抄写作业。

    我要说的,刚好就是这第三种“抄书”,现在似乎还成为一种流行的集体行为。

    先说个近的,就是导演张艺谋,年轻时他想学摄影,也没有培训班可上,全靠自学,他就把图书馆所有能借到的关于摄影的书,包括美学散论、摄影构图、暗室操作等等全都借了来,借来后不管能不能看懂,先整本抄下来,再慢慢揣摩。

    就这样他整整抄了三年书,一共几十万字。

    书抄完,以前完全看不懂的理论,好像懂了一点点。

    顺便说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大学学的传媒学,现在正在做《文明》节目,对历史有明显的偏好,他年轻的时候,也一字一句抄写过《左传》和《史记》,至今受益无穷。

    再往前说一个“天才”钱钟书,家里几乎不藏书,但他有个抄书和做笔记的习惯,坚持了一辈子。他会用比读书多一倍的时间,来做读书笔记。80多岁,在身体状况极其糟糕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抄书和做笔记。他的笔记整理出来有70多本书,将近5万页,几千万字。这就是他做学问的根本。

    钱钟书在做笔记的时候,不仅会记录自己读书和思考的心得,也会摘抄原文。就连《水浒传》、《红楼梦》这样常见的书,他也会大段大段地抄下来,一方面方便查阅和对照,另一方面也帮助记忆。不得不说他的博闻强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做笔记。

    再往前,曾国藩也信奉“过眼千遍,不如过手一遍”,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书信中,详细布置了摘抄书籍的任务,说,这是“学问之捷径也”。

    再往前,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家训中就有一条:“著书不如抄书”。他的《日知录》,就是读书思考的笔记汇总。

    而我真正想讲的,是亲爱的东坡先生。

    东坡之名,始自黄州,到黄州时他已经年近半百。

    一天有个朋友去看他,送上名帖后很久不见主人出来,客人等得不耐烦,准备走了,才见东坡先生匆匆赶来,边走边道歉,说:刚才在做日课,耽误了。

    客人好奇,问:您做什么日课呢?

    东坡说:抄《汉书》。

    客人大奇:先生大才,难道不是过目不忘吗?还要用手抄?

    东坡说:No No,我读《汉书》,已经抄过三遍了!

    抄书日课这事,他坚持了很多年,每抄完一遍,都要换一种字体,他的书法,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东坡到海南已经62岁,天涯海角,缺医少药,重点是书荒。身边只有小儿子苏过随行。父子以写作排遣孤寂,父亲又勉励儿子抄书。苏过先抄了一部《唐书》,又借了一部《汉书》来抄。

    苏轼写信给朋友讲了这件事,接着说:“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

    他觉得儿子抄完这两部书,就实现了纸质书自由,简直是穷儿暴富了。

    顺便说一下,据统计,他的书信中出现过四十多个“呵呵”,那份诙谐与喜悦,流响至今,倒是抄不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谓天才,都在“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uk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