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时珍,首先想起他一生如何躬耕医药,成为百姓口中的“神医“,被后世尊称为“药圣”。而他最大的成就是历经二十七年、完成了医学奇书《本草纲目》,从此流芳百世,造福民生。
达尔文称赞《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这是明代最高的科技成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时珍的人生故事,一起探寻他的成就之路吧!
01 立志学医,历经周折终圆梦
公元1518年,李时珍诞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他的祖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铃医,在李时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李言闻很博学,一直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功名,但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无奈之下,李言闻只能继承父业,成为坐堂医生,为患者排忧解难。
李时珍
李言闻小有名气后,开始有机会出入当时在蕲(qí)州城中地位显赫的名门世家,更加体会到科举考试对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影响有多大。自己已经没有可能了,李言闻将希望寄托在了儿子李时珍身上。
他告诉仅有5岁的李时珍:医生这个行业虽然能保证温饱,但社会地位并不高,必须努力学习,将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为此,他早早将李时珍送入顾家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练习作八股文。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李言闻设计的方向发展,家庭的熏染超越了一切。
小时珍最喜欢在自家后院玩,因为父亲在那里种了各种各样的中草药,充满了生机。他经常给这些花草浇水,还不停地向父母问各种问题。李言闻每次都耐心地回答儿子的问题,向他讲解药草的药用价值。这些不知不觉在李时珍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医学的种子。
懂事之后,李时珍经常到诊室帮助父亲抄方、制药、取药。他用心观察父亲看病的过程,还偷偷地阅读医学书籍,渐渐地,对博大精深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他看到一位病人痊愈后对父亲充满感激的样子,深受触动,就对父亲说:“爹,我也要像你一样成为一名医生!”
李言闻听了,摇了摇头,叮嘱他说:“时珍,医生这个行业非常辛苦,有身份的人都不愿意干这行。你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听了这话,李时珍没有说什么,但在内心却不认同父亲对医生职业的自卑态度。
在科举的路上,李时珍并没如父亲所愿。虽然在十四岁时考取了秀才,却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三次落榜。经过深思熟虑,李时珍决定弃文从医。他写了一封信给父亲,表达了“求父允儿学医”的心愿。
看到儿子如此坚定,李言闻叹了口气,最终点头同意。
23岁的李时珍终于踏上了学医之路。
02 医路漫漫,仁心仁术本草情
学医之初,父亲就告诫李时珍:“医药学博大精深,要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医术高明的医生,除了从前人书籍中吸取营养外,还要重视积累临床实践和搜集民间流传的经验。”
李时珍牢记在心。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
他从跟随父亲抄方和抓药做起,又学习了“望、闻、问、切”的基本技能,慢慢也掌握了基本的草药知识和辨证施治的理论方法。与此同时,他还开始大量阅读医学书籍,读完了家里的书后,又想尽办法去当地有名的藏书世家借阅了大量的医学经典书籍及其他相关书籍。
就这样,边阅读边实践,李时珍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经过10年的沉淀,他终于通过了父亲的观察考核,可以独立行医了。
正式行医不久,蕲州就发生了旱涝大灾,继而瘟疫流行。李时珍父子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精心诊治、抢救病人。当时患血吸虫病的人很多,但医生们却束手无策。李时珍不甘心,他又一头扎进相关的医学书籍里,潜心研究,结合具体的病症,终于明确了诊断,还研制出了治疗处方。100多位血吸虫患者因此得以恢复健康。
从此,李家父子的医术、医德传到四面八方,初涉医坛的李时珍更是名声在外,前来请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
公元1556年,武昌楚王朱英燎(liáo)的世子患抽风病,楚王慕名请来了李时珍。李时珍经仔细诊治,世子的病药到病除,楚王对李时珍充满了感激和尊重。恰巧那时的李时珍有了编著本草书籍的想法,便借机请楚王帮忙上奏朝廷,楚王欣然答应。他给了李时珍一个七品官,让其留在王府当医生。为了等候消息,李时珍同意留下。
在楚王府期间,李时珍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阅读了不少医药经史方面的藏书,还经常外出给人看病,问游各方郎中,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药和偏方,记下了几大本笔记。但是,他出书的事宜,却始终没得到朝廷的回复。
公元1559年,皇帝下令招揽天下的名医,李时珍被楚王推荐到了太医院。李时珍本以为到了太医院可以有一番大作为,却没想到因为嘉靖皇上推崇服食丹药,京城里到处盛行着求仙炼丹之风,太医们大都不学无术。他上奏的官修本草的建议,不但杳无音信,还遭到同僚们讽刺。李时珍深感失望,一年以后就托病辞官回家了。
尽管如此,这一年太医院的经历,却对他重修《本草》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在那里,他饱览了大量珍藏的医学典籍,接触到了许多珍贵药材和药物标本,获得了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
同时,他也发现古书中记载的本草存在许多错误,有的几种药物被说成一种,分类不清;有的本是一种药,却有多个解释;有的叙述前后矛盾。李时珍意识到,如果不予以纠正,不只容易误导后人,还会导致严重后果。
他深感时不我待,下定决心要独立完成重修《本草》的工作。
03 行万里路,汇集大成完巨著
李时珍辞职回家后,发现父亲已久病在床。于是,他一边侍奉父亲,给父亲治病,一边开始坐堂行医,同时将重修本草的工作提到了日程。
他在雨湖边盖起了一座新宅院,既适合父亲养病,也适宜自己潜心研究和著书。父亲在李时珍的精心照料下,病情逐渐好转。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和撰写的著作,全都交给了李时珍,支持他写书。1564年,父亲旧病复发,医治无效去世。临终前,他鼓励李时珍要克服困难,重修本草,为后世作出贡献。
父亲的嘱托给了李时珍极大的鞭策。但他发现,对古往今来的医、药做全面总结,靠博览群书远远不够,他必须亲自去验证古书上记载的药物真伪,还要收集历代《本草》中未曾记载、在民间流传采用的药物。而要把这些材料搜集到手,并非易事,需要他一样一样去考察。
于是,公元1565年,李时珍带着徒弟庞宪、次子建元一起开始走进民间山川,广罗素材。他们从蕲州出发,先到汉阳,然后取道襄河北上。一路上,李时珍不畏艰难,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得到了众多百姓的帮助。
他从药农那里弄清了泽漆和大蛾;从道士那里,学习了砒剂的制作方法和药用价值;从铃医那里知道了麻黄、蟾酥毒的药用方法;从猎人那里知道了许多动物脏器的药用价值;从渔民知道了河豚能使人中毒……他到过炼铅炼汞的作坊;深入太行山获取药物标本;为辨茯苓翻山越岭;冒险品尝曼陀罗花,等等。在这过程中,他也救治了不少病人。
历经18年,李时珍一行3人多次外出考察,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留下了上千万字札记,厘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面对堆积如山的资料,接下来的工作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对于如何将这些文字和实物写进重修的《本草》中,李时珍早已胸有成竹。他决定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借鉴《通鉴纲目》里的纲目分类方法,将书名定为《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有了写作提纲,李时珍便在家人及弟子们的协助下,从整理资料开始,撰写书稿,历时数年,三易其稿,终于在1578年完稿。
为了《本草纲目》能早日刊印,年逾古稀的李时珍,先后两次从武昌赶往当时的出版业中心——南京,寻找出版者。终于在第二次南京之行时,结识了南京有名的富商胡应龙。两人一见如故,胡应龙答应负担刻印的全部费用,并负责监督、解决刻印中的一切问题,李时珍甚感欣慰。
公元1590年,《本草纲目》开始刻录,但李时珍却因长期操劳、旅途劳累而病倒,于1593年病逝,很遗憾地未能等到《本草纲目》的出版。他在病中嘱咐儿子,将来一定要把《本草纲目》呈献朝廷,使之造福于世。
在胡应龙的大力支持下,公元1596年,《本草纲目》终于刻录刊行。一经出版,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了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也被收入了国库。
结尾
李时珍医者仁心,倾尽一生,历时27年,完成了惊世之作《本草纲目》。
这是一部空前巨著,全书有190余万字,附图1000多幅,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一万一千多个,有对一千多种植物的详尽介绍。
1951年,在世界维也纳会议上,李时珍作为唯一的医药学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首批名单之中。《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俄等十余种文字,传遍了世界。
李时珍为中国及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同《本草纲目》一起载入了史册。他的人生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启迪:
世间的一切坚持,都源于热爱。追逐梦想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