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我写的诗居然被打赏100多?啊……..”女儿小文一下从床上弹跳下来,嘴里尖叫着,来不及穿鞋就迎面冲了过来,差点没把我扑倒。
“老妈,你看我怎么回复她们的留言,会比较好?”小文坐在笔记本电脑看到着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的读者给她的留言,歪着脑袋问我。
“你决定,怎么样都可以!”我笑着回答道。
“恩,留言长得我就多回复点,留言短得我就少回复点。”小文边点头边自言自语道。
我一边欣赏着她的小手如蝴蝶般的飞舞在键盘上,一边从钱包里按打赏的金额113.8元,拿出钞票,予以兑现。
“3.8元,就算了,俺有钱。”见我一时找不到零钱。她摆摆手,简直霸气测漏。
》》》》》》》》》 001《《《《《《《《《
自从上次主导《种子与土壤》工作坊后,有一位家长,自我约定,每隔七天会分享她自我成长与亲子教育的分享。
有一个故事深深的触动了我:
初中的一个初冬,父母带我去商场买衣服。问我喜欢什么样的,我选了件深蓝色的。试过也合身,问价后好像需要120元左右,父亲只说再看看,而后到集贸市场看到相似的衣服,还价到70元,买了。
过程中父母自我感觉良好地问我觉得怎么样,我看他的样子,觉得他就是打算买,就“嗯”了一声。其实我明显的看出那款式、做工、上身效果都不如那件,甚至袖子有些紧,且显胖。
但是,我不敢发表意见,为讨好父亲,就同意买了。后来穿得不太多,被唠叨了很多次,说我浪费,要买又不爱穿。
现在回忆起来,童年的自己大多数时候是唯唯诺诺、甚至战战兢兢的,父亲好起来似乎很好,想尽心思给我做好吃的。但不知哪句话或行为不对,他就是暴了。然后开始教育我。
我学会了察言观色,也习惯了没有自我、依照别人的反馈而左右,心里觉得自己总是那么差劲,会像父亲口头禅说的:“……你以后怎么办哟…….。”
这个故事,再次验证,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小时候的我们为了不被骂,不受惩罚,会察眼观色的讨养育者的喜欢,最后发展到习惯性的无条件认同,我们跟养育者的关系,就是我们跟世界建立关系的基模。
我的朋友A很苦恼的告诉我,工作中她最害怕每次领导问她的意见,问其原因是她希望自己的表达的意见能每次符合领导的期待,获得上司的认可。
但凡你是有过一定经验的职场狗,就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有些时候,领导也不明晰工作下一步的走向。说白点,诸如开展某些新项目时,作为领导的他也需要通过下属的意见或建议,以帮助自己厘清思路。
碰到这种情况,除非你是神,否则你戳破脑袋,也很难保证让对方满意。而这种越想讨好别人,没有自己立场和主见的表现只会让领导更加失望,可能别人越不把你当一回事儿。
》》》》》》》》》 002《《《《《《《《《
Sherry Pagoto博士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他指出:讨好型人物,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害怕被拒绝是源于达怕失去爱,“被拒绝意味着TA们不喜欢我。”
恐惧失败源于犯错的后果很惨:“完蛋了!接下来我要受到处罚了。”
两种感受都有一个共同点,别人的感受比我自己的感受重要。我怎么看自己不重要,别人如何看我才重要,所以我的眼睛里始终盛着别人的目光。
可是,没有谁能取悦所有的人,春雨不可能取悦所有人,贵如油也不能取悦所有人,农夫喜悦其润泽,但行人恶其泥泞;
明月也不可能取悦所有人,尽管明月皎洁,但家人喜其观赏,盗贼恶其光明,就连老天都不可能取悦所有的人。可是关键在于你无法取悦所有人。
更严重的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着,必然丧失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所有对自己的肯定,欣赏,赞美都取决于外在,那么别人给你很容易,拿走也很容易。你会发现渐渐就找不到自己。
》》》》》》》》》 003《《《《《《《《《
讨好别人的人,极度缺乏安全感,外面一有风吹草动,TA心里浮现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办?怎么会这样!可是要命的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
讨好别人的人,可能在别人心中,是一个热心的人。但充其量是一个从来不会说“不”的便利贴或万金油。但很快会痛苦的发现,你答应的99%让别人满意了,而你拒绝1%的那个人或那个事足以抵销你前面的99%的付出。
同学B善长做PPT,领导让其帮忙为自己的工作汇报PPT润色,熬了几个通宵,果然在领导的汇报在会议上大放益彩。
接下来同事但凡有PPT都美其名曰:多多指教,她也热心帮忙。然后就是别的部门慕名找到她,一开始,她挺得意自己有这么个特长,成为维持和别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纽带。
可是久而久之,她觉得特别累,似乎大家公认,她作PPT就如同拿起杯子喝水般不费灰吹之力,“只占用你十五分钟”、“以你的水平,分分钟就搞定了”.......。
“我该给他们做的吗?”、“什么叫分分钟?他们懂PPT的构图要精图少字嘛.......”、“他们知不知道,给他们所谓的改相当于重做!........”她在电话那头对着我喋喋不休抱怨,仿佛给她不断添麻烦的那个人是我。
“滚开!老娘没时间!”我问她是不是想说这,很快传过来她咯咯的笑声。“但是.....”随着她语气的转折,她坦言害怕与同事发生冲突,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否定,甚至担心这次没帮别人,那下次自己有事,别人也不帮自己了呢?
当我们习惯性想取悦别人,而又无力做好某些事,我们心中就会产生愤怒、焦虑、担心、内疚和无力感。
岂不知,在取悦别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让别人侵犯了自己的边界,没有了我为我自己负责,你为你自己负责。于是我们就被这些鸡毛狗碎给裹挟了。
》》》》》》》》》 004《《《《《《《《《
著名的心理治疗师Jeefrey,一针见血的这样描述过:“因为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支配地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悦父母的节奏,然后就会压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长大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把小文的诗编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的过程中,我的牙恨不得咬碎了一地。
“我觉得这个名字好!“、”说是茶话猫配图就一定要有猫吗?那老婆饼里有老婆吗?“、”我就是不要标点符号!“、”你只能用我书签标记出来的诗,其他你不能看!“…….。
我跟她说的逻辑性,优美性、读者接受度……在她被还否定“不!不!“。我简直要叫她”说不的小小姐”。
“这就是我用心写出来了的呀!“她的最后一句话打动了我。
我以前总认为,写作嘛,至少得看看那些读者想看些什么,跟一下热点,加一点网络热词......我的同事戏称跟随不同网络平台浏览关于《我的前半生》各种评论,她居然比那些追剧的朋友更了解剧情了。
有人喜欢追热点,有人喜欢烹饪,有人喜欢听故事,有人喜欢养身……..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去写呢?
“我还会得到打赏吗?他们会喜欢吗?”孩子抱着我有点忐忑问我。
这让我想起,一年前,我去上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庄慧秋老师的写作疗法课程。在答疑环节,一位同学问她:“老师,我怎么能让别人喜欢我写的文章呢?”
当时这位台湾老师笑眯眯地回应道:“首先你得先喜欢自己写的东西,你爱看自己写的文章。”
所以当天晚上,我也把这个分享给了我的孩子。孩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 005《《《《《《《《《
几年前,有一位家长在微信里求助我,说读三年级的孩子打她,她不知道怎么反应才是对的。
这让我很惊讶,原来这位妈妈在孩子小时候总是用打骂的方式,孩子变得沉默,甚至拒绝说话。后来自己参加学习成长,妈妈为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深的愧疚。
于是她开始补偿孩子,为了讨孩子欢喜,只要孩子提要求的她都尽量答应。那次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一味地发脾气,她实在忍不住多说了两句,孩子甩手就打了他,还说:“以前你就是这么打我的,我要还给你!”。
那么在我看来这位妈妈一味地讨好孩子,而没有度与边界。所谓的关系的度与边界是需要评估是否平等,需要去感觉你的内在是否有压抑、愤怒、委屈,到少你保护自己的安全的。
树立界限,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人有确定感,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而这种确定感就能给人放心与安定。
一方面,我们是多么希望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似乎这样就实现了如果别人开心高兴,我就开心高兴,否则我就很沮丧。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没有人想成为另一个人的附属品。所以也就无法满足每一个人或者某个人所有的需求。
》》》》》》》》》 006《《《《《《《《《
在我看来存在即合理,每个存在都有它自己的资源。
就像我的导师周梵在她的《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中说到,生命中有很多悖论,当你不害怕失去时你才能真正得到;当你不害怕失败时,你才可以真正成功;当你可以接纳自己的阴影,你才可以真正转变它。
周老师不止一次在线下课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小时候由于寄养在外婆家,她形成讨好型的人格,所以她很适时乖巧并讨大人喜欢。
后来在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她发现这个讨好型的人格变成了她的天赋,与他人的连接力很强,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也非常敏感。
在她咨询过程中,她的这种天赋甚至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只要来访者坐在她的身边,她就能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什么感受。所以她的咨询往往能打开案主的心扉,取得特别好的效果。
所以重点不在于,对我们的人格中有讨好的特质进行评判,或者认为这是件多糟糕、多羞耻的事。而在于当我们看清讨好模式后,迅速转化它。
当我们有讨好别人模式,会无意识的没有边界,把原本不是自己的事情背过来,所以无形中会承担过多的责任和压力。
第二,我们会下意识的压抑自己的进步,因为当我们越有能力就越要付出更多。正如一句戏言所说的:能力越大,贡献越大,死得越惨。所以有意识的隐藏自己的实力,而且也害怕自己的实力过于展现让别人嫉妒。
C老师分享自己以前有个老好人的模式,害怕拒绝别人。面对别人频繁帮忙的请求,他会说:“我不是不想帮忙,只是最近身体不太舒服。而且你说得这个我也懂得不多,爱莫能助。”其实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请你不要生气。
第三,委屈自己,当我们顺从别人的时候,无形中就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一次我跟孩子到青岛旅游,孩子看中一个珍珠项链(稍贵),而我当时盯着一个珍珠手链欣赏(便宜)。
她试探性的提出买珍珠项链,我不经意的说了句:“这么贵啊!”,她马上改口说要那个珍珠手链就好了。结果事后,直到坐在返回路途的飞机上还在对那个珍珠项链念念不忘。她大哭为了怕我不开心,结果难受的是自己。
》》》》》》》》》 007《《《《《《《《《
需要代表月亮把讨好型的人格消灭掉吗?事实求是来说挺难的,讨好型人格一般是从小养成的,没有那个小孩子没有让父母满意的愿望。
孩子需要生存下来,所以他们总是选择父母的注意及爱,多过于选择他们的内在经验,如果没有得到,就很挫败,因为我们很小就开始察眼观色了,并从这个过程里有了自我认同,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另一方面,成长中社交中经历的事件也容易让我们对权威人物:老师、领导、专家.......俯首帖耳的顺从,并关注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并希望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同时我们也希望关注被看到,而其中的方式之一就是被讨好。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好的事情。越接纳越持续,越抗拒越持续。
当我们接纳这种人格后,可尝试着把这个特质掉个头。即换个顺序:先取悦自己,再取悦别人。关系中的愉悦是双方的,因为能量是流动的。
第一:将自我评价调整为大于别人的评价。通常我们总希望别人能看到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努力。某种程度上,这等同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由别人来控制。心理学中提出“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其实就是把“控制权收归自己”。
在别人没有看到我们,能不能先看到自己?能不能不通过别人评价来显示我很重要,而是先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我的父母去世的早,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曾把对父母的爱投注在孝顺公婆上面,通过做家务,买东西.......讨他们欢喜。把他们的意见当作圣旨,我特别在乎他们对我的评价,每当听他们在亲戚面前夸我好媳妇时,我都特别开心。
但后来发现,这样太累,特别是公婆为了让先生少受累,而暗示我要多做点时,我就有强烈的牺牲感t和不公平。我觉察自己在人格面具上一直努力试图做胜过女儿的好媳妇,可是越这样做,发现离那个目标就越远,而且我越来越难受。
其实,自我价值感不光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更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终于有一天,我对先生说:“ 我知道每天你们很习惯,爸妈也很喜欢我洗碗,我也希望我能坚持洗碗让他们高兴,但我今天很累,不想洗碗可以吗?” 。
当时,先生听了这话,愣5秒钟,回答当然可以。然后他准备洗碗,被婆婆拦了下来。我不为所动,允许自己内在那份内疚感和连累感流动,因为情绪是流动的能量,它会来,自然也会走。只要自己有足够的承载力,它就像进层来喝茶的老朋友,品会儿茶就走了。
第二:学会不含敌意的坚决说“不”。
当自己有牺牲感,这是一个很重要信号,我说过讨好别人的背后有容易与人链接感的资源,但不能把讨好变成强迫,变成控制。如果你的讨好,让你有不被尊重,甚至不被信任,那么可以说“NO!”
有时我们不想说不,有时是没有力量,有时是害怕面对拒绝别人后,如影而来的那份内疚感:“就是你,让别人不高兴了。”,所以就息事宁人的说:“算了吧!”,“别人也不容易”,“别人找你帮忙是瞧得上你,你别不识好歹”之类的屁话来说服自己。
所以,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不用内疚,不用抱歉,也不用担心,地球上的人都死光了?就只有你帮他?这未免太自恋了。
你放心他会找另一个可以帮忙的人,或者另一种解决办法。即使你下次遇到困难需要对方帮忙,被他拒掉了,你也要相信自己同样也会找到另一个人帮忙的。
如果你还是心软了,关键不是你又“被迫”做了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是做了这件事情之后的那种“被迫”感造成你内在的负向心锚。
下次不管谁找你,你可能还没听清事情是什么,是不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或者自己有没有时间,你的内在就已经要炸毛了。因为那种不能拒绝的暗示让你被负面情绪塞满了。
该说不就说不,该说是得说是,需要有主见有能力,即使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要收回自己的力量,来到我们手里,这是我说负责任,就是我可以有力量为我的幸福负责。
如果我总是把情绪和情境交给他人我就失去了力量和主动权如果你愿意,此刻我们有共同的心愿,让我们改变以往的模式,放下受害的心态,而可以把这个力量收回到自己的手里。我说如何都可以,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我,我也很喜欢自己,从这来看,我从来都没有孤独过,不管是小我也好,大我也罢。
第三:调整取悦序列:取悦自己第一位,让别人高兴第二位。
“投其所好”的价值和天赋就在于,很容易跟别人建立亲近感。因为,我们跟所有的人事物的关系一体性,也就是在互动中不是以对方为中心,也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关注对方的感受同时也关注自己的,亲子关系亦然。
我知道你喜欢什么?如果你喜欢的东西,我也喜欢,或者我看你高兴我也很高兴,Ok,那我愿意给你。
昨天回到家,女儿跑过来:“老妈,我要吃牛排!你最好啦!”。看到她兴奋的样子和期盼的眼神,真不忍拒绝,特别是那个“你最好啦!”的评价。
可是我感受了一下自己的身体,天太热,我又渴又累。于是我真实的不含攻击性的表达道:“是吗?宝贝想吃牛排了,可是我现在好累。我想休息一下,先吃点水果。如果妈妈状态好转,我就来做。今天做不了,明天给你做可以吗?”
孩子点点头:“妈妈,你的确看上起来有点累。”,然后我从冰箱里取出水果,走进空调房,和她一起吃水果,聊天,看电影。
半小时后,我很想体验自己做得牛排让孩子喜欢的那份成就感,而且我喜欢煎牛排时,锅里发出的滋滋响声。于是我就走进厨房开始为孩子做牛排,最后皆大欢喜。
尊已从心,我没有比较别人是如何做好妈妈的。我越来越体会到先爱自己,你才有能量去爱别人。只要你勇敢放掉你试图取悦别人背后的攀附心,即你希望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你就自由了。
》》》》》》》》》 008《《《《《《《《《
所以把你的讨好掉个头,先讨好自己,再去讨好别人。当你爱自己,你自然就受得住任何情况,即使得不到别人的关注的状态下,你也能有力量,有耐心去独自去面对你内心的空虚,而不急于向外抓取别人对你的认同。
突破,就是你不断的放下旧有模式,尤其不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受害者——“就是我的原生家庭,我才有这样的性格,”、“就是那个人主导了那样一个事件,造成我现在这样。”.......
要知道未来更具有主导性。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现在就去改变。你永远可以选择更轻松喜悦的方式,让自己活得好。而只有让自己活得好了,就是会让周围的世界更好。
最后把《修炼的轨迹》中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发现,自己是未来的一部分,要把未来带入现在。若过去是未来的良好指示,向过去学习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如果造成变化的全新力量兴起,这时靠着过去前进,会让我们看不见深刻明显的翻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