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发了个圈,推荐了一下这本书,底下收到一堆回复,其中有两条回复想要再谈一谈。
一条回复是:我今年深深感受到咋会有那么多大人觉得对不起孩子呢?
有一段是时间我也陷入过这样的情绪中,比如二年级结束时,女儿被查出来早发育,眼睛近视,牙齿长得也不整齐,医生说眼睛和牙齿应该半年检查一回,还说身高超不过150。记得那一天,我站在医院的楼梯大大地哭了一回,觉得自己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为什么对孩子那么不重视呢?我对不起孩子。哭完之后,到处打听,又带着孩子去上海看医生。
又一回,孩子在作业时让我特别生气,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直接对着孩子把书丢了过去,把孩子的鼻梁拉开了一道口子。几天之后,孩子对我说:“妈妈,那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爱的开关,妈妈,你那天肯定忘记把爱的开关打开了。”这一瞬间,强烈的内疚击中了我的心里,我对孩子说:“是的,那天妈妈忘记把爱的开关打开了,请你原谅妈妈。”孩子说:“妈妈,我没有对你生气呢。”
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带着上一代的教养方式,更出于自己的个性,总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在看了很多书之后,我发现内疚是一种不必要的情绪:生命很神奇的,有时候充满爱意,没有创伤的一生是庸庸碌碌的一生;还有些时候,充满创伤的童年反而催生出一个伟大的灵魂。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带着内疚的感情,就会想要去弥补,焉知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呢?
可能是今年有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书出版,大家忽然发现自己都是都是带着童年的创伤来养育孩子,但是不要忘记了,既然认识到这一点,更要学会和自己和解,和童年的自己和解,这样才能斩断原生家庭带来的伤,把爱与安全带给孩子。
另一条回复是:这类书看多了,更会对教育举棋不定。
有几年出了很多书,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虎妈战歌》等等,一时间大家仿佛打了鸡血,似乎这些教养方式迁移运用一下,也能培养出一个上哈佛、剑桥的孩子来。等到热潮退去,又出了一些书,否定了之前的教养方式,要求父母们关注孩子的心理。一时间孰是孰非,确实让人摇摆不定。但是随着书看得越来越多,尤其接触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河合隼雄等这些心理学家的书后,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感受。打个比方来说,之前看得那些个体成才的书都是术,只有立足于全体、关注到本质的才是道,我们真正要寻求的是道而不是术。有了道的基础,再去看别的书,在阅读和生活中架起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我们不是要否定所有的从前,而是在不断阅读中去反思和调整,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