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

作者: 特里诺_卢 | 来源:发表于2024-03-01 14:29 被阅读0次

    货币源于交换,是交换参与方的相信和共识。更多的交换参与方选择相信某一种标的作为交换的媒介,相信这个标的可以作为未来与其他方交换的媒介,这个媒介就成为货币。人类相较地球上其他物种的优势恰恰是能够相信和达成共识,而货币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达成的最大相信和共识,没有之一。相信货币,就是在相信未来。没有相信和共识,就没有货币,人类就只能停留在以物易物的交换阶段,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一个人的相信微不足道,广泛的相信逆天改命,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千百年来,人们使用过许多种交换媒介,如粮食、牛羊、贝壳等等,之后不约而同选择了贵金属,再之后选择了纸币(特指主权信用货币)。货币媒介形态的变化,究其根本在于满足更大规模交换活动的需要,更高效的促进交换的达成。根据达成相信和共识的“锚”的不同,广泛使用流通的货币有以下两种主要形态:
    一是贵金属、铸币以及锚定贵金属的纸币,相信和共识来源于大家对贵金属本身的认可和相信。贵金属因体积小、价值高(稀缺)、易携带、易分割、不易损耗变质等特性,可大大降低交换过程中的资金流成本,一经出现就快速取代了粮食、牛羊、贝壳等货币媒介,是天生的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为了进一步扩大交换,降低贵金属的鉴定、称重和分割成本,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推出了不同种类贵金属制成的铸币。铸币由国家或国家认定的机构发行,标明了重量和成色,相对于没有任何标记的金块、银块等,交换时不必现场称重,只要信任发行者,就无需鉴定。从贵金属到铸币,货币的内涵中开始引入了人们对发行者的信任,铸币某种意义上不再完全是一般等价物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交换的记账单位,相信与共识中加入了对发行者的信任。从历史长周期角度看,铸币总体呈现贬值的趋势,铸币的重量和成色均呈下降趋势,也就是形成了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随着交换越来越频繁且单次交换所需铸币越来越多,为减少铸币的携带和清点成本,开始出现了锚定贵金属的“纸币”。此时“纸币”仍不是真正意义的纸币,其背后的信用仍然源于贵金属,各个国家不同阶段都使用过类似的“纸币”。例如早期一美元可兑换固定数量的黄金,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是法币,相信与共识来源于国家主权信用。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交换规模急剧扩大,受限于金银的供应不足和开采成本高昂,贵金属的供应增长速度已经赶不上交换规模增长的需求。由此为满足交换的需要,锚定贵金属信用的纸币的发行者发现,只要人们充分相信发行者的信用,更多时候人们不会将纸币兑换为贵金属,即无需储备与发行纸币相等价值的贵金属,即可发行更多纸币。直至现在,货币的发行已完全不依赖贵金属,成为一种纯信用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就是美国不再承诺一美元可兑换固定数量的黄金。这时,现代意义的法币正式走进历史舞台,法币背后的信用变为发行者的信用,通常是国家主权信用。
    货币形态变为法币(主权信用货币),带来货币本质的颠覆性变化,货币彻底异化。在贵金属形态(包含贵金属、铸币以及锚定贵金属的纸币)下,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的内涵,货币的信用和共识来源于交换参与方对货币媒介本身的相信与共识。变为法币后,货币的信用和共识来源于发行者的信用,通常是国家主权。货币本质上不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转变为债权,一种“无限”(只要对货币发行主体的相信和共识存在)可转移的债权,交换中的资金流由货币转移变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无论买家使用哪个国家、哪家银行的现金、还是转账、票据进行支付,都是买家将自身的债权转移至卖方。如法币是其发行国家中央银行的债务凭证;银行存款的余额是银行的债务凭证,国债是主权国家的债务凭证;理财大部分是以各类债为标的,是一堆债务的组合.......一切都是债务。
    货币形态变为法币,变为债务,是货币演化史上的惊天一变。主权国家的央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货币汇集了全社会创造的财富。全社会不同形式的财富统一以货币符号进行记录,所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体持有的货币无怪乎是债权凭证而已。财富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完成了集中,货币就这样无中生有的被创造出来,而且得到芸芸众生的拥趸,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货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ec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