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六)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六)上

作者: 星晴_ff4a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1:39 被阅读95次

      今天我读的是第八章:名家,名家翻译英文时,有时翻译为诡辩家,有时亦翻译作逻辑或辩证家。名家是辩者,但又不同于辩者。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闻名。庄子的《秋水》里提到名家的一个领袖公孙龙。他说他自己“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名家的人提出一些怪论,乐于与人辩论,别人否定的他们偏要肯定,别人肯定的他们偏要否定,以此闻名。荀子说邓析、惠施“好治怪说,玩琦辞”。庄子的《天下》列举了当时著名的悖论之后,提到了惠施、桓团、公孙龙的名字,这些人似乎就是名家最重要的领袖人物。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六)上

关于桓团,我们已别无所知。关于邓析,我们知道他是当时著名的讼师,他的著作如今已失传。《吕氏春秋》中有个故事,说是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属就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回答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六)上

        这说明邓析的本领就是对于法律条文咬文嚼字,在不同的案件中,随意做出不同的解释。邓析显然是最早的讼师之一了。他只是开始对于名进行分析的人,对于哲学本身并没有做出真正的贡献,所以真正创建名家的人是晚一些的惠师、公孙龙。故事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当时的法律活动有关。他们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例如,“美”是绝对美的名,而“美的事物”只能是相对美。惠施强调实际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这个事实。公孙龙则强调名是不变的、绝对的这个事实。                                        惠施是宋国人,曾经是魏惠王的相,以其学问大而闻名。《庄子.天下》保存有惠施的“十事”。庄子说最小“无形”,最大“不可围”,至大至小的这种定义与惠施所下的很相似。惠施认为:天地是最大的东西,毫末是最小的东西。他看出实际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可以说是相对论。                                                                              名家还有一个在古代很著名的辩论叫做“合同异之辩”。就是说:万物彼此相同又彼此相异,也就是说它们的同和异都是相对的。而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绝对的界线,每个事物总是正在变成别的事物。我们的人生也这样子,一件事情跟另一件事情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往往会相互的影响。学生的身份也没有绝对的界线,他们有时候是我的学生,有时候也是我的老师。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六)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六)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e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