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同误区
初登讲台的新老师一般都特别重视和渴望前辈以及名师的指点,渴求学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也要保持观察与思考的姿态,避免被前辈带进沟里。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学校的一堂公开课,课上完了就要评课,有位老教师说,课上得不错,内容很丰富,气氛很活跃,如果能够用一个例子就把几个知识点串起来,会不会更好,作者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下一次又讲的这个课题,用一个例子把几个观点串联起来,到评课了,那位老教师说,这课上得不错,一例到底,分析透彻,如果材料丰富一点,效果会不会更好些,是不是想晕,说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完美,永远不可能有完美。无论是看书还是听课,要永远抱着质疑和批判的精神,不要全盘相信,关键是自己心里要有谱。做明师比出名更重要。
二、期待误区
在教师这个群体中,许多同行对学校、学生和家长有不少错误的期待,比如该不该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该不该把感情寄托在职场,在职场中,如果能遇到三观一致的同事成为朋友,那是一种幸运,如果没有,也不要失落,同事之间相互尊重,不在老板面前打小报告就可以了。对待学生,学校不是军营,不能要求学生令行禁止,以服从老师为天职,相反,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个有真正教育情怀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教育提倡有教无类,但我们很多人都渴望“择英才而教”,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成绩差的,恨不得把他抱出去,这不符合教师教师专业精神的要求。教师也要有边界意识,不要做家长该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做教师该做的事情,当然现实生活中,边界是一团糟的,理想的状态是各得其所,各司其职,自己责任不推诿,未经许可不越界。
三、表演误区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本该是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地方,是一方可以坦诚相待,自由呼吸的土地,但现如今,学校、校园,课堂都变成了舞台,教学生一套,自己做又是一套,一张张带着厚厚面具的脸,真的能打动学生吗,摘下面具。做回自己,我们要适应环境,但不要同流合污。真正的好老师必须是一个人格独立。有自己教育思想的人。
四、方法误区
在教育生活中,经常会有人向你提问:学生不好好听讲怎么办?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不好好睡觉怎么办,仿佛你的手里有灵丹妙药,药到病除。我们在教育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不要急于向别人求助,首先自己学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弄明白了是什么和为什么,那还需要问别人怎么办吗,不要追求那些能够“立竿见影”但后患无穷的方法,有时候真诚和善意比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教育思想不是教育家才能拥有,也不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专利,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五、成功误区
教师的成功是什么,成功不是功成名就,是为了名利牺牲学生,教师要有成长的自觉,教师的成功不是学生记得你当年对他的好,也不是过节给你打个电话或送个礼物,而是在上学期间你是如何影响了他们,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影响了他们的正直,追求公正和尊严
六、控制误区
生活中到处都有控制,亲子关系中,我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婚姻关系中,你要怎么做,否则就是不爱我;在课堂上,也有很多控制,比如替代学生说出答案,制定标准答案,一系列的不许、禁止…教育的前提是对孩子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仅是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缺点,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性格形成过程的了解,对孩子内容世界的把握。我觉得一年级的新生入学的时候,不应该只填家庭基本信息的表格,还应该有一份孩子成长过程的详细信息,从爸爸妈妈生育孩子的年龄,爸爸妈妈学历,职业,妈妈的孕期状态,生产时的情况,1岁之前的喂养方式,3岁之前的抚养人,6岁之前的教养模式,上的幼儿园,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对子女家庭、四合一家庭,单亲家庭,组合家庭),这些统统构成了孩子的成长蓝图,这份表格应该留作档案,以后不管怎么换老师,都能看到这份档案,我们老师能根据孩子的成长过程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关于德育,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只是学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这不是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是师生共同的探讨。
七、阅读误区
一要少喝点鸡汤。心灵鸡汤,或鼓励人们安于现状,或鼓励人们追求成功,有一定的哲理性,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是更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它们带有抒情的色彩,非理性的推演,不关心社会现实,那一层温馨的面纱,遮蔽了审视的目光,让人怠于思考。教师的阅读应该是主动与他人对话,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拥有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精神上站起来。
二要多读经典,多读理论书籍。教育理论可以增强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三要开放性阅读。不但读教育类书籍,还要读非教育类书籍,当你站在讲台上时,你的整个人都是教育,而不仅仅是手中的教科书。
八、交流误区
教育,是让人站起来,而不是跪下去。我们的自信更多的应该来源于自我评价,而不是他人评价,别人夸一句尤其是领导夸一句,就心花怒放,遇到批评,就黯然神伤,甚至恼羞成怒,这样的人,是不是心理不太健全?心理不成熟的老师怎能带出来心理成熟的孩子?生活中的伪学习有渴求肯定型,急于求成型,寻求温暖型。
真正的学习要有重建的勇气。教育,不只是把一些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中最重要就是质疑和批判精神。当我们走进一本书,就应该放下我们之前脑海中的思维地图,重新构建新的思维地图。当学生做事让你生气的时候,你是真的因为学生做错了事而生气,还是觉得他冒犯了你让你没面子而生气?在家庭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你正在做饭的时候,孩子抱着你的腿不让做,那一刻你是生气的……
真正的学习也是成长的需要。生理的成长是挡不住的,但心理的成长要复杂的多,它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有些人到死心理也没有成熟。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人情味却不人道。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强调团结,却排斥一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比如“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枪打出头鸟”,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人培养成既听话顺从又勤快能干的人,这明显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我们的嘴巴要说自己想说的话,我们的腿要走自己的路。
学习还要有历史的眼光,要有平等的姿态,对方是专家,还要敢质疑,新老师也有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这跟我们是否有平等意识有关。
九、反思误区
反思对教师本身的成长极为有利的,对学生对教育的发展也是一件幸事,但也需要警惕不要把反思变成自我吹捧,不用反思来推卸责任,不要因反思而成为井底之蛙
十、成长误区
真正的成长要超越生存本能,学会理性思考,超越传统文化,塑造独立人格,超越个人经历,实现生命自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