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缘起法中的行

作者: 晋陵路边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19:41 被阅读0次

1 行之本质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五七)

行,造作义;色是十二入处。由十二入处为起点展开了色,受想行识,在杂阿含中,行指执取于色,受想行识的造作,这种造作是对色,受想行识产生“我”见而产生的,对色,受想行识产生“我见”是产生苦的根本原因。

在杂阿含经中,缘起法中的行是指能产生苦的造作,这界定了行的范围,并不是所有行为、思想都会产生苦,只能能产生苦的行为、思想才是佛法所指的行。在杂阿含经中,可以注意到佛陀及其弟子日常不仅仅是修行,还有弘法,辩论的活动。有些人认为行是指一切行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如果行是指一切行为,那么就无法解释佛陀及其弟子的活动,佛陀是灭除身见的圣者,他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复杂的,但是没有人由此质疑佛陀的解脱不是彻底的。佛法不是让修行者无所作为,甚至毫无行为,而是要求学佛者在任何作为时不染着,不产生能导致苦的我见。

学佛者区分清日常行为与佛法所指行之间的区别是极为重要的,这关系到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示现,一个好的示现不仅对学佛者自身有益,而且也有利于他人增加对佛法的认可,进而能促进佛法的传播。

2 三种行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二九八)

按“我”的展示层面分为三种:

身行:身体的造作;

口行:语言的造作;

意行:心的造作。

行,“我”的造作,行是与苦相关的,在缘起法中,行是由无明产生的,无明产生的行必定是苦的,因此,无明缘行中的行分类是按苦的表现形式分类的,苦是从身、口、意三方面展现的。与此相对,在明之下,产生身口意的行为是不苦的。

将缘起法中行定义为与苦相关的身口意的造作,而不是所有的身口意的行为,这是必要的,唯有这样,才能对已经行灭的圣者仍然有世间的活动进行解释。

区分佛法中所指行与日常生活中所指行,这对于学佛者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正确区分这两者的不同,不仅是佛法内在的要求,也是指导学佛者在世间进行有效活动需要。经过正确的佛法修习之后,学佛者的的身语意与世人并无不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所有的身语意都是在“明”之下产生的。汉传佛教有言:得道之前,挑水砍柴;得道之后,挑水砍柴。

3 行之产生

3.1 缘无明行

缘无明行。

(二九八)

行是因为无明而产生的。无明本身并不产生行,是指在无明的状态下才能产生行。

3.2 缘爱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五七)

此处经文指出行的原因,是因为对触无明,不能如实知六入处之触,由触产生爱,由爱产生种种导致苦的造作。

在无明的状态下,六入处触时,产生爱,这个爱是行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

  • 26-缘起法中的行

    1行之本质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五七) 行,造作义;色是十二入处。由十二入处为起点展...

  • 20160205菩提树下成正觉285经摘抄笔记3

    【缘起法】被称为法性、法住。 【法住智】即体证缘起之智,就是用身心去体证缘起法的智慧。 【此有故彼有】是指依条件生...

  • 已去未来的

    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杂阿含)80经 生灭,就是死活不懂生灭,不知死活修行...

  • 只是启发,难以定义

    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缘起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所以很多禅宗公案很难读懂理解,是因为彼时,彼境已变化,此时此...

  • 缘起法

    敬礼圣人。茫茫的宇宙,无有边际。混沌幽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望着星辰而发呆!春风,夏雨,秋收!冬雪!岁月年年月月...

  • السلام عليكم و رحمة الله و بركاته 26- وعن أبي سَعيد سعدِ ...

  • 读经笔记24

    读经内容: 利未记26-民数记3 & 使徒行传27-罗马书3 一,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

  • 勤作

    万法当体即空然世俗如梦如幻缘起而生,因缘生因缘灭,所以要想成就世间出世间事业则应依缘起而需要勤行,先生起定解并明晰...

  • 【二】达摩·禅·易 总体论

    上一篇:【一】达摩禅易开课缘起——缘来入此 【常观法行】 佛传二十八 达摩来东土一花开五叶 功到自然成 印度瑜伽中...

  • 善和《佛陀与佛法》第四章作业

    1.什么是缘起法?什么是逆缘起法?答:顺缘起之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无明—>生善恶之行—>生识—>生名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6-缘起法中的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ig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