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宋朝密探灵灵狗
又到一年开学季,看多少学霸欢乐学渣愁。
我寓居婺源,作为朱熹祖籍之所,整个婺源深受影响,县治紫阳镇是朱熹别号,县城主干道文公路是朱熹谥号,并有文公山上百亩熹园纪之。乃至婺源学风鼎盛,文才辈出。
众所周知,朱熹是理学宗师、教育大家。朱熹一生,二十岁举进士,七十一岁死,凡五十年,经历了南宋四代皇帝,只当了九年的外官,四十天的京官,其余四十年都在讲学著书,他的读书育人方法直到今日,也是影响深远。
今天读朱熹生平,学其读书之法,正是应景。
一
1175年五月,信州鹅湖寺(今上饶铅山鹅湖书院)。
一场南宋著名教育家辩论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辩论主题:用什么思想指导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主持人:吕祖谦,来自浙江东阳,理学教育家,39岁。
正方主辩:朱熹,来自福建建阳,寒泉精舍校长,46岁。
反方主辩:陆九渊,来自江西抚州,心学教育家,37岁。
与会嘉宾:陆九龄、刘子澄、邹斌、朱济道、朱亨道、赵景明、赵景昭等。
这日上午,大家拱手为礼,团团坐定,先喝口茶,主持人开场。
吕祖谦:诸位,早上的铅山烫粉可爽口啊?
众人纷纷起立,又拱手拜谢:甚好,甚好, 略辣,略辣……
吕祖谦:那中午再尝尝上饶鸡腿,如何啊?
众人……
大儒的聚会当然以诗文唱和,估计即使客套,也不会这么胡闹。
实际上,这场鹅湖之会,在友好而又紧张的气氛下持续了三天,最后不欢而散。
肯定挺友好,都是理学一脉,又都曾主张抗金反对议和被朝廷不喜,辞官归家教书育人,这在当时就是高风亮节,能使声名显赫,世人敬重,导致后来以辞官为荣,必然惺惺相惜;
怎能不紧张,学术思想,涉及安身立命之本,容不得半点差池,必然要争论不休,甚至形成党争,互相倾轧。两人这会儿都没当官,就仅限学术辩诘范畴了。
理学与心学之争,是唯心主义领域的客观与主观两端,各有精华,也各有局限,两派后人争论了四百年,直到明末清初王夫之合两家之长,形成元气合一论后,转为朴素唯物主义,才结束了这场争论。
自然不欢而散。
但这场论战,很快轰动全国,分别奠定了朱陆理学和心学大师的江湖地位,影响更大,数年后被朝廷征召,做官去了。
哲学范畴命题太大,我们不管它。其中争论读书教人的方法,很有意思。
朱熹:要想了解宇宙,学道明理,必须从万事万物中观摩学习,向自然学习,慢慢体会,然后总结成自己的理念。这就是著名的格物致知论。方法就是博览群书,并处处实践,时时反省,慢慢就可明白事理,所谓“格物才能穷其理”也。学习要循序渐进,教人也同样如此。
陆九渊摇头:非也,你这个方式支离破碎,太乱。
陆仰头成九十度: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人所有的本事都是天赋的,只是被物欲蒙蔽,心不灵,理就不明而已。所以读书有《论语》和《孟子》即可,更应从大处入手,在生活日常中磨砺鞭策自己,认知明了本心之后,再读群书,自然无所不能。
朱熹一头汗:你这不是讲顿悟吗?太简易。
陆九渊顶回去:尧舜之前没书可读,他们怎么成的圣人?
朱熹……
今日观之,朱熹之法适合大多数人,哪怕学渣,一旦下定决心,也能苦读成才;陆氏之法适合天才学霸,比如在他之前的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成一代大家;在他之后的继承者王阳明,十三岁就立志读书成圣贤,然后一路开挂,文成武就,成为传奇。
这场辩论,朱陆都认识到自己的学说尚有不足之处,各自回去反思修正,六年后再会白鹿洞书院讲学时,盛况空前。
二
1179年三月,九江星子县。
朱熹在南康军任上刚满一年,修复白鹿洞书院。
哪怕做了官,朱熹仍不忘教书育人,他为白鹿洞书院的再次兴盛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朱熹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成为后世办学标准。
来看《白鹿洞书院教规》:
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至此,“朱子读书法”大成。循序渐进为方法、熟读精思为原则,以理学思想为指导的读书之法完备完善,白鹿洞书院闻名天下,四方学子云集,成为宋朝四大书院之首。
有趣的是,陆九渊的读书论也在同期完善。1181年,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陆九渊借《论语》讲义利之说,强调读书首选要立志,要一心为国为民,不能名利熏心,一味追求高官厚禄。
这回,朱熹认同,离席谢道:“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朱陆的读书法,至此均有借鉴之处,朱熹晚年劝诫学生要兼取两家之长,可见一斑。
三
1182年,朱熹52岁,《四书集注》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
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
1194年,朱熹知潭州(今长沙),期间修复岳麓书院,使之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1120年,朱熹病逝,享年71岁,谥号文公。
纵观朱熹一生,虽然在政治党争中有所失策,被后人捕风捉影的批评,更不要说把明清时期的禁欲之罪强加到五百年前的朱熹身上,这不公平。
朱熹这辈子,只是个学者大儒,当不来官,也当不好官,骨子里就是个教书先生。他作为思想教育家,是极为成功的。不仅提出了系统的读书方法论,还很客观的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小学教物,大学教理”,这个很科学。
且看他忧心忡忡的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光易逝,读书趁早。
且看他苦口婆心的读书三到法:
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不需摇头晃脑,心到则可读书。
且看他欣喜雀跃的观书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多好,内心清明,云天共影。
您的关注、转发和打赏,都是支持!
还没开通评论,来加我,夸我,或骂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