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书到爱书店,仿佛是自认而然的爱屋及乌的顺便罢了。
中华书局的《京都古书店风景》老早就进了各大热销书榜单,我也将她收藏进购物车经年有余。终于趁着“618”五折活动价收入囊中,捧着心仪许久的爱书,摩挲着素雅简洁的封皮,一种与恋人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历久如初。
绕过开篇隔阂一般的日本京都城市史的变迁略叙,渐渐对京都各种古怪街名有了一些方向感。徜徉于作者笔下一间间芝麻绿豆大的古旧书店,伴随一张张书店彩图,无论是店面抑或是内景,均丝毫看不出想象当中古旧书店所特有的或凌乱、或阴晦、或脏污的第一印象。
京都的古书店无一不是光明敞亮、书籍摆放整洁有序,各有各的特色。如萩书房的店主平素喜欢音乐,店内不但都播着个人风格的乐曲,书店边边角角都用心装饰着旧挂历、老照片、明信片和旧海报;又比如紫阳书院的主人在柜台、立柱上贴了好些猫的照片、明信片,书堆角落摆着姿态各异的小瓷猫,非常可爱——看似外表倨傲冷淡的主人其实非常爱猫、嗜书如命——即便生意再难做,珍贵古籍始终藏而不卖。
对比我们实体书店的落寞,日本的书店实际也是难以为继,更遑论古旧书店。这从作者对京都各家书店店主日常交流沟通中即可不辩自明。
大大小小的古书店其实年龄都要在大半个世纪左右,许多书店的传承都是家族式的,区别不过是代代传承与否。比如创业于昭和十二年(1937)的福田屋书店,如今已经传到第三代,
“只要还有人喜欢来逛逛旧书店,那么我们福田屋就有使命继续下去”——店主小林如是说,其实这种“使命感,”是京都很多老店自然而然的情感。
而我却从中读到了寂寞,那种一个人在角落里读书时候的无人问津或没有知音的寂寥感随之而来,伴着本书,游走在日本的京都的街角旮旯,与许多店主的经营感触异曲而同工。
“做一本书,想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读者,其实是成本很高的事。因为这种知己般珍贵的共鸣已超出阅读本身。而自己还是愿意存一种侥幸,希望可以遇到这样的知己”——山崎书屋店主
这话真是说进我的心坎里去。就好像我写读后感,想把自己的读后体验传递给他人,其实也是成本很高的事,又无利可图,全凭兴趣。想要遇到知己般珍贵的共鸣,就已经超出阅读本身,虽然自己更新这个公号很慢,但自己还是愿意存一份侥幸,希望可以遇到这样的知己——事实上也不是没有过。
不仅如此,就连书店的老板都不时向作者连连哀叹——现在读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古旧书店要生存下去着实艰难,我读到此处的时候可以脑补店主无奈又温婉的礼节笑容背后的深意——也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开不下去了。
不禁想起本书开篇引叙的作者自行翻译的一篇《古本屋盛衰记》(原作于昭和五十年)中结尾处写到的:
“印刷文化不论盛衰,都取决于读者的态度…给阅读好书的人们以金钱和时间,是最重要的文化振兴策略。人们将之视为消费品用之即弃,那么也很难孕育出什么文化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