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社会热点生活杂谈
禾光读书会第42期‖收获一本好书《八次危机》

禾光读书会第42期‖收获一本好书《八次危机》

作者: 蒲公英_0477 | 来源:发表于2024-06-03 05:22 被阅读0次

    文/梁树丽

    读书会现场

    当明珠先生把《八次危机》(EIGHT CRISES ) 这本书发到群里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我很少见到白色的封面,而当我看到封面上像红高粱叶子的时候—— “中国的真实经验”,我立刻明白了。

    我们常说“真相大白”,所以用白色做封面最为合适不过。

    这一期的分享是由成喜梅大姐负责,我第一次在明珠新单位参加读书会的时候,她就在读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她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而且她喜欢以研究的姿态去做好每一件事。但遗憾的是,我因为回家收麦子遗憾错过了她的分享,但是对于这样的好书,我自然不想错过,所以我在网上读了这本书,而我这次的文只能算是补作业。

    读书,就是读作者。

    温铁军,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于北京。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而推荐序是罗黛琳写的,她是联合国驻华机构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这本书的权威性。

    既然这本书的名字是《八次危机》,那八次危机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先从这本书的框架图感受一下这本书。具体内容如下:前六次是中国自身产业资本发展过程的内生性危机,而后两次是由于中国加快全球化步伐后由外部产生的外生性危机。八次危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生性危机,另一部分是外生性危机。

    前六次:内生性危机(国内)
    - 第一次危机:1958-1960 苏联大规模撤资以后发生,
    - 第二次危机:1968-1970 三线建设的影响,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 第三次危机:1974-1976 四三方案以后
    - 第四次危机:1979-1980 在第二代领导核心交接时期,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积极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 第五次危机:1988-1990 滞涨与激进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
    - 第六次危机:1993-1994 三大赤字爆发和外向型改革以来的第三次经济危机
    后两次:外生性危机(国外)
    - 第七次危机:1997-1998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的影响
    - 第八次危机:2008-2009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影响

    我之前对经济并没有太多了解,我也没有读过这方面的书籍,但是自从我看了《追风者》之后,我便对经济有了兴趣,这也是我愿意读这本书的原因。

    本书分析和解释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经济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成本转嫁论”,即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危机代价被转嫁到乡村,从而使得城市能够实现“软着陆”。

    1958—1960年,苏联从我国撤资,使得第二个“五年计划”胎死腹中。于是当时政府通过动员城市人口到农村去生产自救,允许小农村社制的传统经济从服务于国家产业资本的高度集体化的经济中退出,允许以村落为基础建立生产核算单位,允许“三自一包”,逐步恢复农业生产。

    我们都知道豫剧《朝阳沟》,这部戏的背景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鼓励着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最艰苦的煅炼和考验。

    1968—1970第二个阶段,当我们偿还了苏联的巨额外债后,造成城市经济的第二次“赤字+失业”危机。而且受到世界局势影响,国家开始工业“大三线”、地方工业“小三线”的战备经济模式,以巩固国防为目的、自主投资的“三线建设”耗资巨大难有经济收益,仅是国家产业资本的空间移动,并没有调整工业结构,再加上需要偿还苏联外债,最终导致财政赤字危机,于是千万知青下乡,城市危机向农村转移。

    1972年——1976年,由于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引进欧美日设备,开始对重工业偏斜的工业结构进行调整,试图建立产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工业体系,但由于引进的成套设备昂贵,财政赤字严重,市场化程度不足,依然是票据经济主导,投资无法有效的变成收益反哺财政,造成国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能力不足,导致国家工业化的第三次经济危机,失业人口激增。于是千万知青再一次下乡,这也是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有很多电视剧题材反映知青上山下乡,比如《血色浪漫》,《蹉跎岁月》,《知青》,《兵团岁月》,《知青家庭》等等。

    第四次危机发生在1979—1980年。由于1978年起大量知青返城,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猛增,随后1980年末经济危机爆发,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城市社会治安状况恶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于是国家在农村全面推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推行家庭承包制,并减少支农投入;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只要形式的农村资源(土地和劳动力)自我资本化,乡镇企业开始发展,另外还通过严打稳定城市治安,农村改革减少支出,促进经济增长。这个阶段的我已经5岁了,家里当时也分了土地,劳动积极性大幅提高。

    1989—199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1988年准备价格闯关的改革,引发官倒公司带动全社会大抢购,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开始采取一方面是以“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为名,要求乡镇企业“两头在外”,让出国内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另一方面是减少对地方政府和党政组织、教育和医疗等公共品的维持费用和乡村公共投入,我国的国民经济由内需拉动增长转向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从制度上消除了农村人口流动的障碍,农民工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取消票证制度,让中国进入货币化时期。

    我国的粮票是从1955年开始到1993年结束。

    1993—1994年改革开放以的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外向型转化,这个时期外汇改革,人民币贬值57%;信用扩张,国债和货币同步增发;分税制改革,税收地方和中央各一半;国企,改制工人下岗。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金融系统改革,财政、金融分家,银行商业化改制;开始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直接接入经济、通过追加国债拉动实体经济和同期大规模增发货币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开始对民生领域大幅投资,开始新农村建设,资源回流农村;提高出口退税率,弱化外需下降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为我是农村孩子而骄傲,因为在国家每一次最困难的时候,农村和农民承担了所有。但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下乡解决了城市危机,结果应该是大量的知识分子留在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但是很多知识分子却又回到了城市,留在农村的并不多,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成本转嫁论”真的是单向选择吗?

    这本书的目的:还公平于社会主义,还正义于自由主义,还罪恶于资本主义。

    当然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看不起农村人,因为农民永远都值得我们尊敬!

    感谢成大姐给我们推荐的好书,感恩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禾光读书会第42期‖收获一本好书《八次危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ds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