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在小说的序言中提到曾经听雪莱和拜伦谈论“也许一具尸体会复活;流电学已经在这方面表明了某种迹象。”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并不能支撑她去完成如此伟大的一部作品,还有很多谜团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深究,例如弗兰肯斯的名字是随便起的吗?那些具体的科学描述如何得出?
新的寻找开始了。怀着对这部小说近乎着迷的崇拜,我又一次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然后,一些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
诗人雪莱被十六岁的玛丽所吸引,而玛丽也因为这份爱情,在1814年不惜背叛自己的家族毅然与雪莱私奔。前文曾经提过,与他们同行的还有玛丽同父异母的妹妹简·克莱尔。后来在简对这段私奔经历的描述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们的旅途中,曾经来到了一个叫做格尔斯海姆的村落,在这个地方,雪莱夫妇撇开了克莱尔三个小时,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当地的一个著名的传说。
这个小村子其实非常的普通,普通得很多人都没有听过它的名字。但在当时,你在此驻足眺望时会看到远处有一座高大的城堡,这座城堡叫做“弗兰肯斯坦城堡”,十七世纪一个著名的炼金术士约翰 康拉德 迪佩尔曾在这里掀起过轩然大波。即使在今天,你到德国的达姆施塔特,仍可以看到这座城堡的废墟。
约翰 康拉德 迪佩尔,年轻时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医生,拥有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同时,他还是一个炼金术的爱好者,梦想寻找到传说中的不死神药。
古往今来,无数人把长生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中国的秦始皇甚至派出无数童男童女扬帆海外找寻蓬莱仙山。为了这个目标的达成,很多人会不择手段的。
为了能制作出“长生不老药”,迪佩尔盗窃尸体、屠杀动物,剖切他们的躯体,将血液、骨骼、毛发倒进缸里煮沸,酿成一种他希望是长生不老药的臭气冲天的液汁。斯特拉斯堡当局知道他的行为后,将他赶出当地。但他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四处游荡凭借自己的医学才能赚取酬劳,准备东山再起。
有趣的是,他的医术真的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因此治愈了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重病,原本这位强势的女人已经被其他医生宣布了无药可医。叶卡捷琳娜一世慷慨地付给了他一笔巨额的医疗费用,而他则把这笔资金继续用于他的研究。
1734年,他用弗兰肯斯坦城堡里收集的尸体和其他配料制成了一种药物,称为“万灵药”,尽管尝试着卖出一些后发现疗效一般,但他却觉得自己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疯狂的他最后用自己做实验,可惜失败了,他在巨大的痛苦中死去。但他的尸体却让发现者们大吃一惊,因为他的整个身体竟不可思议地呈现出了一种极为美丽的蓝色。
这种颜色后来被称为“普鲁士蓝”,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他的万灵药虽然作为药物可以说是滥竽充数,但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作出来的近乎于完美的蓝色颜料。
所有的画家都应该纪念和感谢他。
我想,大家已经看到了小说里维克托博士的影子,但是别急,我们距离真相被揭开,还差最后一步。
玛丽的父亲——威廉·戈德温,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正义论》的作者,本就是长生研究的热爱者,在他的小说《St Leon》中就描述了一个获得长生不老药的人的遭遇。他很喜欢结交医学界的人物,其中包括著名的化学家和外科医生朋友安东尼·卡莱尔。
而安东尼·卡莱尔有一位朋友,叫做约翰·乔万尼·奥尔迪尼。
约翰·乔万尼·奥尔迪尼,1762年出生于意大利。1786年,他无意中用通了电的剪刀碰了青蛙的神经,青蛙的肌肉出现了收缩;在一部电机启动时,他用解剖刀触碰剥了皮的青蛙的腰部神经,青蛙双腿居然开始连续踢动。
在他1803年在伦敦出版的《有关晚近流电学进展的报导,当着地方长官的面先是在法国国家研究院进行、后又在伦敦解剖示教室重做的一系列奇异而有趣的实验》一文中,我们看到这样恐怖而又奇异的描述:
“当时伦敦的纽盖特是处置杀人犯的地方,我在那建立一个实验室,并得到政府的同意来进行实验。当有杀人犯被处死后,就拉到我的实验室进行高强度电流刺激,曾经出现过尸体的脸和头会急剧运动,甚至有一次一个死了一个半小时的罪犯的手居然抬高了八英寸。”
他惊世骇俗的实验自然引来了一片置疑声,于是奥尔迪尼决心在伦敦皇家外科医师学院为当时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们进行一次公开的实验。而他认为,这次实验注定将震惊世界。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奥尔迪尼揭开了他神秘仪器上的帆布,着是一个用二百四十块金属板组成的电机,而实验台上,一具刚刚被处死的犯人尸体静静地平躺着。
实验从脸部开始,电流刺激下,尸体的脸开始扭曲,一只眼睛突然睁开,右手高举而且弯曲,双腿不断地颤抖。很多人无法承担这种情景而惊叫,实验被立刻叫停。
后来这种实验被法院永远禁止了。
我相信,当卡莱尔给戈德温介绍自己这位朋友的经历时,一旁的玛丽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了,我觉得我们已经揭开了隐藏在这部小说身上的神秘面纱,相信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这部小说出炉的真正原因了。
其实,这部小说中,睿智的玛丽还进行一项超越时空的思考:科学的进步是不是应该无止境的,过度崇尚科学的结果会不会让人类自身自食恶果?究竟生命是不是可以由人类自己来操控,当人们彻底解析了生命的秘密后,人类会不会以一种更疯狂的态势来毁灭生命的尊严?我们是不是应该为科学设计一个道德的底限,人们是否可以披着科学的外衣肆意地改变自然的物种?
这些严肃的问题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注意到,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当今科学界对于克隆人的禁令。虽然生命基因的系谱已被中国的科学家发布,但这个举动所带来的究竟是人类的一次进化,还是“第六日”噩梦的开始?
在200年前的一个雨夜,一个女孩,她坚毅的神情中逐渐弥漫开一种担忧,而她把这种忧愁和担心,以一种最容易传播的方式留给了这个世界。
再补充一个花絮,是关于拜伦、雪莱这次伟大会面之后发生的一件事:
波利多里,文中提到的诗人拜伦的秘书兼私人医生,两人在这次会面后不久就出现了极大的争执。次年,波利多里离开拜伦回到英国开始撰写小说。他以拜伦讲述的的鬼故事为大纲,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吸血鬼主题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名为“吕特温爵士”,凡是看过的人都能够清晰地从主角的身上看到深深的拜伦的影子。
1819年小说在《新月刊》上发表,颇为轰动,多次再版,并被译为法文在法国流传(大仲马就是这部小说的忠实粉丝)。1920年,小说被改编为戏剧。
自这部小说开始,吸血鬼题材的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欧美文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