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金海峰教授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关东大地百年前有了老农,这个老农连个大字都不认识 ,但是不影响他聪明智慧。
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了一场民间论道 ,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想法。他说:“做啥事都得有个道,都得有了规矩。你别看人有道,牲口也都有道,你看猪都往前拱,鸡往后蹬。我做农民之道是啥呢?”
他带着这个问题下地劳动,一边干活一边想。有一天突然悟道了,悟了道以后給自己定了个规矩。他说:“以后再给东家干活,我要抓住两点:第一,活要多干一点点;第二,钱要少拿一点点。”一个农民给自己定了这么一个规矩,别小看这两句话。
我有一次给一个企业做培训,结果讲到这个的时候,正好赶上旁边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我就问他:“小伙子你告诉我,你在单位里工作,你觉得多干活少挣钱好,还是少干活多挣钱好呢?”小伙子瞅瞅了我说:“老师你傻呀 谁不知道少干活多挣钱好。”是那么回事吗?你聪明别人都傻呀。
这个农民正好反其道而行之。他说:“活要多干点,钱要少拿点。”他有了这样的意识和约束之后,他真这么干。以后再下地劳动,别人秋收收四根垄,他收五根垄。结果其他农民说:“你看都收四根垄,你收五根,以后地主不也得让我们收五根垄吗?”他说:“那也行,我不逞能我也收四根。”
但是晚上收工了回到了东家,我扫一扫院子可以吧?院子也干净了;那我挑两挑水去行不?水缸也满了;那我劈点柴火中不中?那柴火也有了;那我收拾收拾猪圈。
那不管怎么着,活我的多干点。人家老农说:“其实多干点累不死人,然后钱少拿点,别人一天一两银子,我拿八分。”他又说了:“其实少拿点也饿不死人,多拿两分也富裕到哪去。”
但是这是一种自发,这是一种自愿,这是一种自觉。他从此以后 给谁干活,就都不糊弄。
他的工作就持有品质。他的工作一有品质,这些地主、这些东家就愿意用他,而且在用他的时候,就不把他当一般的农民来看了。
你别看这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人家给人干活讲的是:活多干点,钱少拿点。这是啥?这是一个挺厚到的君子。
从那以后,这些地主一边用他一边也很尊重他,他做人就很有尊严,你说他是得到的多哪?还是失去得多哪?
其实从实际上他没有什么损失啊,搁你是老总你不愿意用那活多干,钱少拿点吗?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别的农工三天五天排不上一个班,而他的活,排得满满的。
中国文化说:“舍得舍得”你的真敢舍得,是真有德。关键是人生路上定好规矩,千万别违规,别自己去触雷。
金海峰教授讲述这段故事中,我感觉这聪明智慧的老农还悟出来一个“道”,这个“道”就是:活不仅要多干点,还要“会干”点。
虽然在讲这段故事中,金教授没有直接说出,但在段子中,就已经表露出来了:这位老农在“悟道”以后,“活”就是不会干。别人秋收收四根垄,他收五根垄,逞能了,遭到别人的不满。
但这老农遭到别人的不满后,又悟出来一个“道”来,就是活得“会干”。
他回到了东家以后,去扫地,地干净了,不需要;去挑水,水缸满了,不需要;去劈柴火,柴火劈好了,不需要;去收拾收拾猪圈,这活没有人干,而且需要干。
这个“会干”就是干需要干的“活”。用我们东北话说,就是要有“眼力见”(眼里能看见需要干的活)。
逞能,蛮干,瞎干,都不能不是达到“活排的满满的”的效果,更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金海峰教授讲故事中的老农悟出的另一个“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