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不少同学动态,源自外出游玩的一隅:有的在海滩清凉,有的在远山眺望。听着他们青岛之行的满足,竟有些怀疑他们如此决绝的远行动机。而怀疑之余,不免有些自惭形秽。
风华劲茂,坐拥名利之后的游行固然惬意且豁达,可终抵不上青春莽撞的吸引来得扑面迎鼻。师哥师姐的靓照虽有些昭然若揭的成分,可对于土生土长的我们却不无反思和吸引。想想有些人的心境和身体不同步地老去,在不搭调的假和谐里过得苟且偷安。我们在身未老心先衰的悲哀里养老等死。当然,少年老成和返老还童的例子,也只是麟角凤毛。
压力大了,疲于奔命的战线拉得太长,人们容易怀疑是非,立场不坚定,人格不健全的民众未免不安分。可不安分有时又是社会进步的诱因,这样就必须有牺牲。可这样的牺牲又终究需要有担当,说来又算到自己头上。
毕业后,就远走他乡说起开头的自惭形秽,想起陈坤《行走的力量》。那种源于心灵,追寻自我的行走,尽在一屏一息中洗尽铅华。有时,行走,埋藏了欺骗,席卷了浑身的冲动,又成了泪奔和逃离的出口。诚然,我们在路上,却不是看淡闲云的游侠客,承接着一路的风尘只为尘世的更好安身。所以,年轻的出走更迎面扑鼻,只为立命,而非安身。
瞬间,觉得毕业显得很神圣,就像学禅多年的弟子在三更等待一场醍醐灌顶,朝圣之后便可下山云游,从此四海为家。那般心境,可谓学成。而相比自身,不免多了拘泥的毛病。如果人可不食食,一间屋子一张床就是生活了。我错过了偶遇,在人数众多的公车上呕吐,没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大义,仿佛只懂茶余饭后的适从。
可身有所囿,心不宜固。在有限的空间里劳作,终不背心驰神往。父母在,不远游,我无意见,可外出走走的打算自小从没消失,我想不同形式的行走在接近地气的念想里,终不该断的。
于生活,尚有希望,就从毕业后的远行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