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哲思想法
刘邦厉害在哪里?

刘邦厉害在哪里?

作者: 思考方法 | 来源:发表于2020-02-15 07:04 被阅读0次

    要弄清刘邦厉害在哪里,有一个误区要避免。就是避免把刘邦个人功绩与刘邦集团的功业混同,从而把集体成果归功于个人。如果这样,就会造成夸大个人成绩,神话个人,进而产生个人崇拜,而这一结果,同时造成忽视集体作用,不重视团队建设,期待个人英明神武,孜孜追求成为人中龙凤。别人强,要么自卑,要么嫉妒,而不能将别人和个人的能力都看成是集体能力的一部分,协调个人与他人的配置,着力提升集体整体能力。

    为了避免这一误区,我们首先要将刘邦集团与其个人的功绩分别予以说明。

    一、刘邦集团与其个人的功绩分别是什么?

    刘邦集团功业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反秦之战阶段,作为反秦联盟主力之一,完成了西入关中的重大战略目标,摧毁了秦朝的国家政权机构,从根本上结束了反秦之战。因为秦王子婴投降,群龙无首,各地失去抵抗的理由,也无法统筹组织,秦军也就彻底失去了战斗力。所以,在反秦阶段,刘邦集团瓦解秦朝政权,项羽集团摧毁秦朝军力,各有千秋,平分秋色。

    二是在楚汉争霸阶段,先后击破各诸侯王,为国家统一奠定了政权基础,避免了各国纷乱的混乱局面。按项羽的政治设想是要回复到分封制,各诸侯国平等共处的局面。刘邦集团灭掉诸侯之后,实行皇帝制,虽然在政权上仍有诸侯国,但是在汉皇帝统治之下,已经形成了天下一统的思想。汉朝皇帝与西楚霸王之间的区别,大家一目了然,不必再说。

    总之,刘邦集团的贡献主要在瓦解秦朝政权机关,为反秦之战的胜利贡献重大力量;随后赢得了楚汉之战,奠定了国家一统的政权和思想基础。

    这两个功劳绝对不能简单归功于刘邦个人,因为显而易见,这非个人能完成,那些“刘邦生于布衣,一统天下”的评价都是一种夸张的文学手法,不可不明!当然刘邦作为“一把手”,不可能没有过人之处。那么刘邦了不起的功绩在哪里呢?

    刘邦个人的功绩主要有三点,在集团中出色的履行了三个角色的职责:集团的开创者、战略的执行者、人才的选拔者。下面分别说明。

    一是敢做集团的开创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这零星的火星却是非常艰难。万事开头难,何况白手起家?刘邦起事是有偶然性的,并非有谋划、有组织的反抗,史书记载清楚,无可厚非,所以不必过于神话。当初在他送征夫途中,征夫逃逸,为避免刑罚,他释放征夫,投身绿林,凭借个人魅力和赤帝之子的封建迷信手段,初始集聚数十人,而后不断发展,在他回沛县时,已经有百十来人。而后扩招,凭借着几百人东征西战,南靠北投,才有后来的汉家军。总而言之,刘邦林初创的几百人,为他自己抓住了机遇,在反秦的大潮中逐渐壮大,同时他凭着几百人,为后来的豪杰提供了施展才华、拜将封侯的平台和机会。这样的初创性功绩是不可轻视的。

    二是坚持做战略的执行者。“一统天下”是刘邦集团的战略目标,刘邦对此执行得很坚决,虽然在某些时候,他个人有消极情绪,但事后听人劝谏,敢于纠正,坚持执行。比如攻入咸阳时:“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资治通鉴》)

    刘邦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坚持战略目标,是统帅的必要素质。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统帅如果三心二意,贪图享乐,下属必定离心离德,只为私利。正是刘邦坚守战略的行动,这个团体的人才看到了希望,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集团的合力才得以发挥。

    三是善做人才的选拔者。统帅的第一要务是聚才,而后确定正确战略。刘邦知人善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人力资源,这是很重要的作用。刘邦直接重用的人才很多,略举几位。神机军师张良,屡献良策,提议分封韩信及彭越为王,使两人合兵,决胜于垓下,结束了楚汉之争;理政高手萧何,治理蜀地关中,供给军粮,扩大兵源,确保战争资源不缺;鬼谋将帅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破赵降燕,平定齐国,决战垓下,功绩赫赫;特务好手陈平,擅长内部瓦解,巧计诬陷钟离昧,离间范增与项羽,斩断项羽的左膀右臂;巧辩使者郦食其,献计下陈留,力主攻敖仓,主张把守成皋、太行、白马等险要之地,助刘邦形成虎视天下的战略态势;还有隋何、灌婴、周勃等,可以说有善言之士,有勇悍之将,文武并茂,人才济济,确保这个组织有强大谋划的头脑和执行的手足。

    二、刘邦集团及其个人为什么会成功?

    对这个问题,也要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首先说明刘邦集团成功的原因。

    刘邦集团成功的前提是:当时天下已经形成了反秦大势,全国各地掀起了反秦旋风,各地诸侯风起云涌,灭秦之势浩浩荡荡。振臂一呼,云集响应,可能有些夸张,但只要给百姓以利,百姓拥军参军还是可信的。“天下苦秦久矣”一定有其深刻的根据。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所谓前提即是有着无之不可的关键作用的。形势就是机遇,就是前提。但因为大势需长久积淀,众人参与,很难人为营造,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成事的关键还在于能否认清大势,敢于顺势而为。

    “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干事业要等待时机。事成于势。形势未成,善于隐忍。所以要干大事,但是没有形成一种趋势就不要妄动。投资、商业、创业皆是如此。

    说明“形势”这一客观因素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主观因素,这些才是需要特别注重和学习的地方。

    分析之前,先提一问:如果要把人类一切事业的成败原因追溯到一点,那应该是什么?金钱?土地?都不是,是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是人的行为和智力的对抗与联合。物由人创造,钱由人支配,谋由人策划。所以,“以人为本”绝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成败的关键就是把人的作用发挥得比对手强。我方之人力强,则胜敌,我方之人力弱,则敌胜。

    那么刘邦集团将人力发挥得如何呢?他所统领的集团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得很好,分别是:保持“统帅之人”的战略定力,激发“谋事之人”的谋划智力,提升“兵将之人”的战斗能力,集聚“百姓之人”的财富民力。

    1.保持“统帅之人”的战略定力。前面有所提及,但是作为集团的统帅是一群人,是常说的决策高层。这个具有决策权的高层群体要有下面说的特点才行。这个特点是:“君以志向率下,臣以目标辅君,君臣一体,上下相辅,形成同心同德,相互激励的统领核心”。志向是个人自发生成,目标是群体共同设立。刘邦的志向当然不必多说,其当年在咸阳见秦始皇出巡一句,“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典故耳熟能详,不再多言。现在点一下“臣以目标辅君”的事例。公元前205年,刘邦被封往巴蜀偏远之地,听闻此消息后,“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资治通鉴》)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萧何等的劝谏,刘邦就会因小愤坏大事。

    公元前202年,刘、项言和,以鸿沟为界,“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资治通鉴》)

    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如果没有张良和陈平的提醒,刘邦就会做出偏离“一统天下”战略目标的决定。

    事业有成败,情绪有起伏。君王无论心志如何坚定,都有低落之时,都有可能因个人心绪和误判而采取偏离目标的错误决定和行动。这就需要臣下提醒和扶持,只有上下相扶才能让高层统帅意志坚定,共赴时艰。

    2.激发“谋事之人”的谋划智力。试举几例则一目了然。公元前204年,郦食其献计,让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以此共灭楚国。但张良听此,极力反对,并向刘邦详细陈述其中利害关系,避免了分崩离析的恶果。同年,陈平献反间计,离间项羽军上下关系,瓦解其内部。公元前203年,辕生劝刘邦出武关诱敌,相持不战,使刘邦其他军得以休息,形成了战略合围之势,使项羽备多而力分。刘邦多听从这些正确的策略,在谋略上略胜一筹,奠定了最终胜利的策略基础。不仅仅是刘邦个人,刘邦集团的其他人在策略研讨上也有一定的民主氛围。韩信在破赵20万后,就请教败军之将广武君李左车,他献出先声后实之计,劝韩信大张旗鼓,宣扬兵威,抚赵降燕,然后兵锋直指齐国,大胜。“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头脑风暴,充分研究是很有用的机制。

    3.提升“兵将之人”的战斗能力。这其实是很容易忽视的一面,因为从史书中记载,刘邦的军队屡次被项羽打败,最典型的就是公元前205年刘邦率56万诸侯联军伐楚,却被项羽几万人打败。这似乎说明刘邦军队战斗力很低,但其实刘邦的军队战斗力本身很强,只是弱于楚军。比如西入咸阳时,“沛公道砀,至阳城与杠里,攻秦壁,破其二军”,“沛公攻破东郡尉于成武”,“沛公引兵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四千馀人,并之;与魏将皇欣、武满军合攻秦军,破之”。(《资治通鉴》)可以说,刘邦西进入关时,完全是以武力开道,而且胜多败少。后来刘邦军出巴蜀,征战四方也是轻松战胜章邯等诸侯的军队。刘邦对项羽的最后胜利更突出的也是军事胜利。所以不可怀疑,较强的军队战斗力,为刘邦集团打天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绝不可忽视。

    4.聚集“百姓之人”的财富民力。得民心的根本在于得民力,就是要通过利民惠民政策得老百姓的拥护,征收粮食,扩充兵源。刘邦集团的政策,比如“约法三章”的典故就不说了,还有一段记载值得注意:刘邦命萧何“计关中户口,转漕、调兵以给军,未尝乏绝。”(《资治通鉴》)这几句话提到了民力两层关键意思,兵源和军粮。刘邦多次战败,但总能重振旗鼓,不缺粮食,就是他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项羽虽多次战胜,却难以持久,就是缺乏民力作为根基。比如“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资治通鉴》)“少助”意指诸侯之助,但诸侯之助本质是百姓之助。项羽当年多分封诸侯王,也就多分出了土地和人口,国力就削弱了。刘邦民力根基深厚,经得起失败,这是历史所证明的。

    可以说事业能否成功在于两个方面,即想到和做到。如果能够想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成功就有了保障。刘邦集团这四点,前面两点可以说是“想到”,后面两点可以说是“做到”。认识和行动,对成功来说缺一不可。

    那么刘邦个人又是如何成功的呢?主要有四个素质支撑其成功:心志坚、心怀广、心智明、心胆壮。

    1.心志坚才可以前行不止。刘邦有时在逆境,因一时气愤,会做出不当的言行,但只要有人点明,利于大业,就会幡然醒悟,这就是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志向,可以容忍暂时的失败。还有一处可以反映刘邦的心志,就是萧何推荐韩信时,萧何与刘邦的对话:“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资治通鉴》)刘邦的心志坚,故言辞坚,且言出必行,任用无名的韩信。只有志向远大,才能看得长远,才能把一时的胜负看作是过程而非结果,就不会因为一时的胜负得失而长久的喜怒,才能有至死方休的坚持。

    2.心怀广才可以容人聚才。心怀广首先就体现在善听人言,从善如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听不同意见不仅能减少错误认识,还是聚集英才的不二法门。比如刘邦和张良相遇,“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资治通鉴》)从这里可知,张良也曾为别人献策,但是别人不听,也就留不住人。心怀广还体现在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比如有人说陈平盗嫂收金,人品不正,但他能看见陈平的才能和长处,能“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后来陈平多呈善策,还成功实行反间计。反观项羽,韩信“数以策干羽,羽不用”,后来韩信投奔刘邦,受到重用,给予项羽生死一击。所以说,心怀广方能纳人言,纳人言方能用其能,用人之能,人方从之。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

    3.心“智”明才可以辨理识人。有智慧才能成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本来毋庸多言。但事实上,史书记载刘邦发表真知灼见的倒不多,可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刘邦虽然很少亲自策划,但是他善于辨别别人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刘邦谋事的能力不能算作长项,那么他识人待人的智慧可以堪称一绝。“(刘邦)闻豨将皆故贾人也,上曰:‘吾知所以与之。’乃多以金啗豨将,豨将多降者。”(《史记》)

    “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

    “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资治通鉴》)

    从这几处可以看出,刘邦对人性的认识入木三分,“投其所好,以赏激人”;对人的长短认识精准,善于人员配置。得人者得天下,刘邦之谓也!

    4.心“胆”壮才可以无畏慑人。人有魄力才有威望。刘邦当年起兵,才能和官职都没有萧何之类的高,但是他们却一致推举刘邦,何故?刘邦无畏也!“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史记》)起兵有风险,萧何等都怕,所以推举刘邦。

    刘邦在军中很有威望,也来源于他亲临战线,不避风险。有时谋士献的计策就直接威胁刘邦个人生命,但他认为在理,依然执行。比如:

    “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

    显而易见,辕生这一计就是叫刘邦舍己诱敌,虎口抢食。但刘邦依然采纳,而且是在刚突围而出的情况下采纳,足见刘邦的胆魄之大!

    军人尚勇,欲得军心必以勇。如果不以大勇亲自统兵,就会受制于带兵之将。比如当时的楚怀王熊心就是如此,项梁死后,他本来已经是军队统领(楚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资治通鉴》),完全可以掌控时局,只要他不惧带兵之路,亲自征战,就可以以勇武赢得军队的拥护,但是他却任命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让项羽立下巨鹿之战的大功,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后来他受制于项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当年项伯说:“为天下者不顾家。”我认为说透了,争天下者乃至危之事,不为则可,若为,当舍生忘死,促成全功,方得一线生机,若贪生图利,必功败身死。所以说,为至危之事乃求至安之谋,必败!

    刘邦能成功的因素还可以挖掘,但我认为这四点是关键。当然我们不能将事物孤立来看,不能认为哪一点促成某一事,应该综合来看,看到这四个因素相互联系,在共同发挥作用。比如他作为开创者,光有心胆不行,还要有心志、智慧等。

    果是因的必然,因是果的开始,二者有着固然的联系,如果我们培养了这些成功的因素,就自然而然有那样的成绩。

    以史为镜,可以知成败;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此与诸君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邦厉害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te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