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悟空传》:一只猴子的成长和孤独

《悟空传》:一只猴子的成长和孤独

作者: 2f2ad604ea10 | 来源:发表于2017-08-25 21:17 被阅读120次

    水煮野史 · 出品

    开卷语

    我一直想告诉你,

    你的梦,是真的。

    我见过那样一只松鼠,

    喜欢站在树枝上,

    看晚霞的松鼠。

    ——《悟空传》

    小魂 - 空(Cover 林志炫).mp3

    来自水煮野史

    00:0003:38

    1

    很遗憾,在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

    我唯一硬着头皮,

    也没看完的是《西游记》。

    晦涩的语言,大段的诗文啰嗦。

    相比《三国》《水浒》。

    清晰起伏的故事脉络,

    《红楼》的精致雅言,

    甚至与新古典武侠小说相比,

    《西游》都不太讨好。

    历来,《西游》都被当着一个打打怪,

    看看热闹的儿童故事,

    尤其是1986版《西游》的热播,

    将这种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却忘了,作为四大奇书之一,

    《西游记》开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

    魔幻是其外衣,其背后深刻的现实折射,

    才是奠定其地位的重要原因。

    如天魔妖人的利益争夺,

    背后掩盖的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冲突。

    《悟空传》成书于2000年左右,

    那是中国互联网崛起的年代,

    也是传统媒体绝对话语权开始丧失的年代。

    新生代的70、80后,

    拥挤在各式各样聊天室、论坛灌水区,

    如天涯、榕树下、起点等。

    他们第一次获得了自由的表达权,

    与现实中人微言轻相比,

    网络中,他们畅所欲言,

    虽远隔天涯仍可以神交万里。

    今何在就是那一个,

    互联网掘金年代第一批成名者。

    他们已经不必像郭敬明、韩寒那样,

    只能通过传统媒体把控的出版圈子,

    来获得成名的机会。

    如《穿过风花雪月的少年》

    笔名挑灯看剑的何小天,

    《草样年华》的孙睿,

    写了《此间的少年》的江南,

    著有《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慕容雪村等等。

    2

    同样如此成名的,

    如今何在的《悟空传》。

    但是与其它现实题材作者不一样,

    今何在的《悟空传》更像是一本“意识流”的

    后现代主义散文小说,

    其受《西游》、《大话西游》的影响痕迹明显,

    但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解读,

    有了突破“自由”“抗争”的表述。

    今何在在《悟空传》序言中说,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

    是关于一群人在路上,

    寻找当年失去理想的故事。

    唐僧是如来座下,

    聪慧且法力深厚的二弟子金蝉子,

    甚至达到了风沙云雨花草,

    心随意动的境界。

    佛祖寻求自身的修炼,

    度九九八十一劫而终成万佛之祖,

    掌握了三界最高的权利,生杀予夺。

    金蝉子觉得众生皆苦,

    开始质疑如来的佛法,他说,

    “人只为自己解脱,却不能算得成果,”

    他想不明白,

    为此堕入轮回之苦,

    寻求佛法真谛!

    而猴子正好相反,

    他不屑于佛祖的权利,

    也不理解金蝉子的佛法,

    他只想打破三界的阶层,

    规则的束缚,

    “我想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

    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

    众仙诸佛,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

    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

    再无可管我之人。”

    这种呼声也是70-80后新生一代的真正呼声,

    他们出生在“文革”之后,

    相比父辈,“意识形态”与阶级之争

    已经不在是日常生活的主题。

    他们开始觉醒,

    追求思想的“自由”和“独立”,

    渴望获得了解与认同。

    但是新生一代却依然受着

    父辈传统的“家长制”思想的压制

    和“应试教育”成才之路的要求,

    而新兴的互联网让他们有了

    更多的“表达意识”,

    有了更多的机会寻求精神上的共鸣。

    3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反抗意识较强的人物形象不多,

    如“剔骨还肉”的哪吒,

    反映的是朝歌城内闹海的少年,

    自我觉醒后,

    对封建伦理秩序的质疑,

    和思想独立的追求。

    儒学在后世腐儒和统治要求的强化下,

    已经成为了青年人思想的枷锁,

    如《二十四孝》中对子女的苛求,

    王祥卧冰求鲤鱼这种类似自残式

    的“孝”的要求竟然被儒家奉为圭臬。

    同样的还有以“嫡长”为纽带的大家庭中

    对“童年”的摧杀和天性的压制。

    哪咤最终将血肉之躯还给了父母,

    在菩提道长的指点下托茎莲花

    获得再生是对人性的“安慰”。

    表达着同样防抗精神的如《西游》中的悟空,

    《水浒》中的李逵、鲁智深,

    成了几千年里为数不多的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

    《悟空传》中的天蓬因在王母面前

    扶起了自己心爱的人,

    而被贬下人间沦为一只肮脏的猪头。

    沙僧墨守成规,

    因打破王母的琉璃盏贬下天庭,

    为寻找流散的碎片而流落五百年。

    这些片段在影片中很难再现。

    4

    从小说《悟空传》成书到搬上荧幕,

    掐指一算,整整用了17年。

    17年,那批看着《悟空传》长大的少年,

    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如今已步入社会,

    带着青春期留下的“中二病”,

    成为了社会的中坚。

    他们逐渐在生活中,磨去锋芒与棱角,

    戴上属于每个人生命,所应属的那份枷锁。

    有的认清了现实,成为了杨戬、沙僧,

    在“天命”的召唤下,成为了天庭编制内的一员。

    有的仍被放逐,在荒芜的花果山,

    虽然不灭抗争的雄心,只是放逐愈久,

    初心亦渐混远。

    影片将小说剧情重新改造,

    加入了一段三角恋的爱情故事。

    没有了取经,没有了唐僧,

    零散剪辑的剧情与原小说情节的薄弱

    自然不无关联,动辄打斗的特效场景显得多余,

    而文戏与美剧《西部世界》相比,

    少了那些精细与震撼。

    但可喜的是小说中“自由”“抗争”的精神内核,

    依然延续了下来。失去法力之后的主角,

    与村民一同对抗妖云的那段,

    虽然显得虚假而如抗日神剧,最终村民全部死去。

    一切反抗归于虚无,但仍然闪耀着,

    理想主义的光辉,

    与那个与风车开战的堂吉诃德,

    如出一辙,搞笑中带点幸酸!

    影片结尾,阿紫死时,

    悟空的石心开始有了心跳的声音。

    悟空最终失去了阿紫,

    失去了精神的乌托邦家园——花果山,

    天蓬最终失去了阿月,杨戬最终忘掉了自我,

    这是他们的遗憾。

    5

    人生,何尝不是一个不断失去,

    又,不断获得的过程。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今何在在《悟空传》的序言中就说,

    “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

    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

    自杀的谋杀”。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

    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只是如今,我们不想齐什么天,

    也不想成什么仙。

    我们只想安静的,

    守着那份随时,

    可能失去的桃园,

    苟且的活着!

    让历史也有温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悟空传》:一只猴子的成长和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yp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