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新闻报道,在中国西南的一些省份,某个乡村的小孩子们,为了上学读书,每天都需要翻越悬崖峭壁,翻越几座大山,去到村外的学校去上学。新闻报道里,所展现的画面真的惊心动魄,让人胆战心惊,真替孩子们捏一把汗。又有一些发达地区的山区农村里,村里因为办学条件不允许,还有农村人口的流失等问题,小学已经没有了,大部分都是撤并到镇里的中心小学了。这是当下乡村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乡村教育正走向失落。
想起十几年前,乡村教育仍然是一片云彩。村里的小孩子,每天都能快乐的到村里的小学去上学,不用翻山越岭,家长也放心。然而,听说村里的小孩大多数都跟随家里人出去外面了,村里剩下几个走不出的小孩。每天家里人,起早摸黑地接送小孩到镇里唯一的小学去读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差距有点大,表现出来的就是乡村教育的享受如此艰难。比之以前的方便快捷,这就给大家带来了疑问,乡村教育真的失落了。居住在乡村的人们,时时应该在感叹读书的不容易。
如今上学,耗费或多的资源之外,更多的是打击了乡村教育的积极性。学生与家长,每天都在为小孩上学之事奔波劳碌,又如何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呢。为何社会发展了,乡村的教育反而会失落了呢?
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造成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导致乡村学校的再整合。当进城的人多了,农村留住的人越来越少了。一边是城里教育资源的紧张,一边是学生数量的骤降。农村学生的数量太少,势必造成地区内要进行教育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搞教育,于是广大乡村,学校大多数保留在农村中心地带。于是,所有人只能往这个中心地带赶了。另外,城乡环境不同,教师队伍待遇的差距也在拉大,导致乡村教师队伍的流失。老师愿意去乡村的人数少了,进一步加速了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加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留在农村,对比城里,成为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积极性不高的教学下,乡村教育的水平随之下降。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降低,近些年来,高考结果所呈现的就是农村学生普遍水平不高,往往是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的结果。
比之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缺失更为重要。身处乡村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数都因为各种原因外出务工,乡村留守儿童的现象比较常见。很多学生都是跟随爷爷奶奶在村里生活,因此家庭教育也出现了隔代教育的错位问题。求学的奔波已经导致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缺少平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不佳。
远方传来一阵阵追问,难道乡村教育就这样失落了吗?未来的路很长,相信乡村社会发展越来越好,可以吸引更多的回归乡村,服务乡村教育的元素也会增多,乡村教育资源可以重新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不再流失,社会与家庭可以侧重关注乡村教育,提高言传身教的良性引导作用。
未来,乡村教育可以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