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出生在北京的军队大院里的干部子女,本可以和父亲一样,做一名梦想中的军医,却服从分配当了一名爬电线杆的通信兵。
40年前唐山天震地动的12秒中,她先后接通了军部通讯处、调度室、北空作战处等10个部门的电话振铃报警,却因机房震塌,光荣牺牲。
有人说:她其实可以直接钻到身前的总机台下,那样一块皮也伤不到她。
她叫高东丽,一个会去偷看飞行员训练的22岁少女。
士兵看待的死亡,大概就是断裂的楼板下,她最后定格的工作姿态:耳机紧紧地戴在头上,左臂捏着一个接线头伸直向前,缠着耳机绳的右臂弯曲在胸口。
他像所有90后一样,喜欢自拍,喜欢发朋友圈。
在他生日那天的朋友圈里,炫耀着蓝色的联合国头盔和上空掠过的两架飞机。他说:生日礼物太大了,愿所有战友平平安安。
他用生日愿望换战友们平安,自己却没平安回来。在更新这条信息后,当地时间2016年7月10日,他所在的中国维和步兵营在外执勤分队遭袭,他和战友杨树朋不幸牺牲。
他叫李磊,那一天,是他满22岁的第2天。
士兵看待的死亡,大概就是日记中,他里留下的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人生的过客,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这些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自己无悔。”
她在拍完这张照片之后,就被敌人残忍的杀害。关于她的评论,几乎都交织着敬意与好奇。人们关切着她的身世与命运,但除了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简短的注释外,史料上找不到她的任何记载。
“和县城门上抓到的唯一敌军士兵、女俘虏成本华,她的腰带上带有‘中国女童子军’字样,这名抗日顽固分子没有吐露丝毫军事机密。”“昭和13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 这是历史关于她仅有的信息。
她也许不叫成本华,她是一个被遗忘的“最美抗日女兵”。
士兵看待的死亡,大概就是在一群野兽虎视眈眈下,她发出的自信自傲、无所畏惧的微笑。
照片中的他,一如既往地阳光着、微笑着…
开口带着笑。儿时的玩伴这样说。
未语人先笑。街坊邻居这样说。
脸上挂着笑,哪怕是生气的时候也挂着笑,妻子张亚这样说。
他将快乐和温暖带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今,这份温暖却成了他们内心的酸楚和疼痛。
2016年4月27日12时59分,他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但却推杆无效被迫跳伞,雄鹰折翅。
他叫张超,一个想带着女儿上航母看看的父亲
士兵看待的死亡,大概就是他在接近80°仰角失控飞机的驾驶舱中,将操纵杆推到头保住飞机那一瞬间的选择。
他出生在杂技之乡吴桥,父母为他设计了一条演艺的星光大道,10岁学艺,15岁成为专业演员,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可能是一名杂技明星。但他在17岁那年,在完成秦皇岛的巡演之后,报名入伍成为了一名士兵。
28岁,他以24个科目全优、总评第一的成绩,被选拔赴战乱纷飞的索马里担任警卫。在那里,他曾与死神擦肩而过,击中的子弹只距离心脏不到1厘米,然而他拒绝了替换他回国治疗的要求,而是在负伤后28天,他就荷枪实弹挺立在哨位上。2个月后,他在一次袭击中遇难。
他叫张楠,和你我一样,是妈妈心中最宝贝的儿子。
士兵看待死亡,大概就是异国的病床上,他拒绝上级召回自己的请战书:“我愿意继续接受战火的洗礼和考验。不管遇到多大危险,我定能坚守岗位,不辱使命!”
你也许没见过他的照片,但你一定见过边上的这一副油画。
他的名字在那个年代几乎家喻户晓,在油画中描绘的那场永耀军史的血战中,他主动接过阵亡排长的指挥权,先后四次八处负伤,左眼球被打掉,右眼球被打进两块弹片,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一直坚持着指挥全排战斗,攻占了两个高地。
他叫史光柱,在5小时20分的激战中,他失去了233名战友:9班12名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滚过雷场,打开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冲击道路;某连副连长张大权冲锋在前,反复攻击三次,右手腕被打断,肠子被打出,带伤战斗3小时,最后牺牲在主峰顶上。8班班长黄秀峰触雷双腿被炸断,翻身滚下山引爆地雷打开道路……
士兵看待死亡,大概就是老山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主攻团的战士们踩着雷区向前冲锋的血染风采。
每一位士兵都是英雄,他们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也许畏惧死亡。但是,有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
是国家,是人民,是作为一个军人,沉甸甸的责任。
士兵如何看待死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