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要旨(上)

中庸要旨(上)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5-01-20 00:05 被阅读0次

《中庸》全文将近5000字,初看非常琐碎,其实逻辑严密,主旨清晰。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人性即天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的本体是天道,天命是天道拟人化的说法,旨在将天与人统一起来。凡事顺从本性,是做人的应然之道。但是本性常常被外物所蒙蔽,人只有通过教的功夫,才能从心所欲皆不离应然之道,教是自修的功夫,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天命是人性的本体,应然之道是人性的用,教是回归本性的功夫。

做人时刻不可偏离应然之道,故君子时刻保持戒慎恐惧,越是在不易觉察,越是细小的事情上,越能反映出自己是否遵循了那个应然之道,故君子慎独。

但人的行为更直观地由七情所左右,故子思以喜怒哀乐之未发已发来说明中和之道。做到中和,则居天地之间而不背离天理,与天地融合一体,万物生生不息。

天命、人道、修教是《中庸》全文立意的基础。

第二部分修身之道即至诚之道

1、中庸与反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中,不偏离天理,不倚仗外物,无过与不及。就本体而言,中就是仁,仁不离中;就用而言,中就是义,乃当行可行之道。因此,中是自然之理,即常理。庸即常,常兼有自然和恒久之义。庸,是中的必然延伸,中和庸是一体的。所以中庸是天理在人道上的极致体现。

孔子感慨,春秋时期中庸之道得不到推行,中庸之义不被理解。这种反中庸的现象,有知和行两方面的原因。在知的方面,知者过之,愚者不及;在行的方面,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舜是大知之人,颜回得真知,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历史上并不缺乏大仁、大知、大勇之人。但能够做到中庸的人却很少。

人生真正的强者:发而皆中节,顺应时势而不媚俗;事事不违背天性,不被外物所左右;国有道,即使个人不能施展抱负,依然不改初心;国无道,至死亦不放弃理想。这是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有些人原来有志于中庸之道,但被声名所诱,走上素隐行怪的道路。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辈子默默无闻,君子也不会后悔。

相关文章

  • 中庸(上)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 《中庸》(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

  • 《中庸》新译(上)

    每一次走过都是淡泊; 每一次阅读都是收获; 每一次凝眸都是欢歌; 每一次流连都是烟火。 《中庸》书名,有三...

  • 中和中庸

    我在机场和书摊上经常看见一类书,那类书的封面上都印着类似“中庸之道”“谈中庸”的书名。 那时候是我初次接触中庸。 ...

  • 《中庸》之“获乎上”

    《中庸》言道:“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 修身要旨-敬

    2019年1月31日宫静秋分享修身要旨《敬》 敬是指恭敬心、敬畏心,对人要有恭敬心,对事要有敬畏心! 《周易》上讲...

  • 再谈决策要旨

    我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往往要通过制定和出台一些政策...

  •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43

    《中庸》上舉顏回,引用孔子的一句話說:顏回“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首先,擇乎中庸,就是精的功夫...

  • 职场人的国学课——中庸(第二讲)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中庸。上一期我们解读了中庸这两字的含义,从本期开始,我们站在职场人的角度,来看看中庸告诉我们的什么...

  • 《生命智慧之中庸之道》第一讲:中庸的两个层次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世界上很多人知道中国是讲“中庸之道”的国家,作为中国人,几乎都知道"中庸之道"这个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要旨(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cn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