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上)

作者: 渝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23:06 被阅读8次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不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上文节选出自《中庸》,本篇没有译文,以下皆是随笔

            《中庸》全文3568字,读的快点的,1个小时可以读好几遍,但是要读明白、读透,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庸”字,给人的联想本就差强人意,“平庸”、“庸人”,碌碌无为,普通。先秦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 战国之间,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适应,“庸”所指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在战国时期的史料里,“庸”有时作“佣”(佣),多指雇佣劳动者--来自百科。而中庸一词,在文章中,应该解释为: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古时候的议论文,一般都喜欢“开篇明义”,《中庸》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就是,上天的定命就是性,依顺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按照道去修明并施行就是教。换种说法就是,食色性也--男女之爱就是本性,夫妇结合就是依据男欢女爱之性的道,一夫一妻(在古代是一夫多妻)的婚嫁就是时代根据夫妇结合之道而制定的礼教。人们对“礼教”一词含有贬义看法,而在《中庸》所阐述的礼教,应是符合人道,符合人性的规则才能称之为教。

            在《中庸》之中,引用了很多孔夫子的话--不知道是我学习能力的问题,还是其他的问题,我总感觉《论语》《中庸》像是断章残篇,逻辑和条理都不太清晰明确--引用了《诗经》的话,来赞美阐述“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四”,意思就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有四项:“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也是有另外的表述的:“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即像要求儿子那样孝顺父母。“己所不能,勿施于人”,如果自己都不能孝顺父母,又怎么能要求儿子孝顺自己呢?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的“君子之道四”,我觉得可以说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上文中,我最认可的一句:“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君子之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也是可以知道的。君子之道,并非精英富贾、王侯贵族才能了解知道的。它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习俗规范,人情世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vh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