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科普作品,我们首先看题目《时间的脚印》,你会有什么疑问或感想?时间怎么会有脚印,“脚印”又指什么?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用修辞的好处是?这也在我们启示,无论什么体裁的作品,拟题生动有趣就可以激发阅读兴趣。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利用好“导读”和“阅读提示”。
我们预习课文的时候发现在结构形式上,本文有很多?独句段。现在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思考这些独句段中哪些语段起到了承上或启下的作用?据此,你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吗?
你来分享。独句段有1、5、7、11、13、18、22、24、27。其中承上的有“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启下的有“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承上启下是“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所以我把课文分为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那么,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继续研读课文,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说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们要聚焦哪些语段(8-18段)
明确:运动规律:岩石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2.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展示沉积岩照片)
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小结: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的、生物的痕迹,那岩石保存了哪些痕迹?默读第22至29段,找出答案。
明确: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小结:这一部分详细地展现“时间的脚印”,作者先介绍非生物的情况,其中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印记;然后讲生物化石的例子,灵巧的结构,精心的安排,使本文虽然内容丰富却无纷繁杂乱之感。
科学小品文,逻辑周密,语言严谨的同时,不乏形象具体的描绘。现在我们小组分任务来完成。第一组,结合具体语句判定说明方法并说明其表达效果。第二组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第三组划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时间的脚印的句子,做简单的欣赏。
①举例子。②打比方。③分类别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文章在讲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