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 整合自我与他人
相信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白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需要时间来实现非常重要。不过我们仍然能够引导他们,为他们成长为孩童、少年,并最终成长为能够完全参与人际关系、顾及别人的感受的成人作好准备。
有些人的主管共情和人际关系的神经通路中,神经元联结天生就比大多数人少。就像有阅读障碍的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来建立大脑中的相关联结一样,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障碍的孩子同样需要建立和培养大脑中的相关联结。无力感受他人的痛苦跟学习障碍一样,是一种心理的缺陷。这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常见的问题,而不一定是孩子的品性有问题。即使是那些天生对联结和同情不敏感的孩子,也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感受联结的意义,并且学会承担责任。
本书前面的章节主要聚焦于如何帮助孩子拓展思维,以让他们发展一个强大而灵活的“我”的概念。事实上,在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中,学习从“我”到“我们”,也许对孩子能否适应未来世界至关重要。
共情:联结他人的心灵
帮助孩子在成为“我们”的一分子的同时,不与内在独立的“我”失去联系,对所有的父母来说都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但也是所有父母期待孩子能做到的。但是,在与他人联结的同时保持独特的自我认知,正是幸福和成就的源泉。这也是第七感的精髓所在。你也许还记得,第七感指看清你自己的心灵,也看清别人的心灵。这意味着在保持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同时,发展完善的人际关系。
现在我们把注意力转向第七感的第二个方面——发展了解并联结他人心灵的能力。这种联结取决于共情能力,取决于识别另一个人的感受、欲望和观点的能力。除了拓展思维、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之外,他还需要不断地练习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了解他人的观念。他需要发展第七感第二个方面的能力。
洞察+共情=第七感——鼓励孩子发展这些品质,就是赋予他们第七感,让他们对自身保持觉察,并且也能够与周围的世界取得联系。
社会化大脑:为“我们”而生
科学家们最近几十年才发现的事实:大脑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是为关系而生的。它本能地从社会环境中接收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 换句话说,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每个独立大脑的内部作用是有很大关系的。自我和群体在根本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每个大脑都是在与他人持续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而且,有关快乐和智慧的研究也揭示出,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个人的注意力和热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非仅仅关注与他人无关的个体利益。“我”通过参与并融入“我们”而发现意义和快乐。
也就是说,大脑是为自我与他人间的整合而建立起来的。正如它的不同部分是为了协同工作而存在一样,每一个独立的大脑也注定要与互动对象的大脑发生联结。
自我与他人的整合的意思是,我们不仅发展我们与他人的联结,更尊重和珍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帮助孩子整合左脑和右脑、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时,同样需要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与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其他人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大脑,我们能够发展孩子的第七感,让他们建立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镜像神经元:思维反射镜
20世纪90年代初,一群意大利神经学家研究了恒河猴的大脑。他们在这些猴子的大脑中植入电极,以监测个别神经元的变化。当猴子吃一粒花生时,某组神经元“开火”了。这并不奇怪,它在研究者们的预料之中。但是,随后一位科学家的举动改变了我们对思维过程的看法。 他拿起一粒花生,当着猴子的面吃起来。作为回应,猴子的运动神经元“开火”了——与它自己吃花生时“开火”的是同一组神经元!研究者们发现,仅仅是看到他人的行为,猴子的大脑就被影响而变得活跃了。不论猴子是见证还是参与了某一种行为,都激活了同一组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由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我们在周围世界中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尝到的东西不仅可以让我们反射出他人的行为意图,还能反射出他人的情绪状态,与其他人产生共鸣。
大脑的功能就是第七感。我们的生物本性就是处于关系之中,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彼此影响。我们始终强调,大脑是由经验重塑的。这意味着我们每一次与别人的讨论、争执、玩笑或拥抱,都切实地改变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大脑。在与生命中的重要之人有过一次重要的谈话或者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不同了。
由于没有人的大脑是与世隔绝独立运行的,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也源自我们的内部神经系统以及我们从他人身上接收到的外部信号。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要将独立的“我”融入他人,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创建积极的心理模式
这一切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经历的各种关系将为他们将来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结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未来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第七感,融入“我们”,与他人联结,取决于他们与看护人(包括父母和祖父母,也包括保姆、老师、同伴或其他在他们生活中有影响力的人)之间依恋关系的质量。
在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处的时光中,孩子发展出重要的人际技巧,比如沟通、倾听、理解面部表情、理解非语言信息、分享和牺牲。同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也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他们将明白是否能够放心地让他人去了解和回应自己的需求,是否有足够的联结和保护,来支持自己走出去冒险。简言之,他们会明白人际关系给他们带来的是孤独、被忽视、焦虑和疑惑,还是被理解以及被安全地照顾。
想象一个新生儿,他生来就准备着联结,准备着将自己从别人身上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的行为和内在感受联系起来。但是,如果“别人”不能随时满足他的需求,又会怎样呢?如果——这种情况可不少见——他的父母无力照料他或排斥他呢?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侵入孩子头脑的将是困惑和挫折感。如果缺乏与照料者之间持续、亲密的联结,他可能无法在成长中发展第七感,也不会理解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
我们在生命的早期就学习运用与他人可靠的联结来安抚内在压力,这是安全型依恋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这样的养育,我们的大脑也必须竭尽所能地去适应。孩子将学会“靠自己”,尽量自己安慰自己。孩子大脑中跟关系、情感有关的那部分通路,由于缺乏亲密和联结的滋养,在适者生存的压力下,可能会彻底关闭。这就是在生存压力下,社会化大脑封闭自己天生追求联结的驱力的过程。然而,如果这个婴儿的父母能够向他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响应他的需求,那么他的第七感将得到发展,他的大脑与生俱来的建立关系的潜能也将得到开发。
人际关系心理模式——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回应他的需求,孩子的第七感就将得到发展,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心理模式。
并不是只有父母才能创建孩子人际关系的适应策略或者说心理模式。所有这些人际关系体验,都向孩子的大脑植入了“我们”的概念。记住,大脑用重复的经验或联想来预测将要发生什么。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淡、疏远、苛刻或充满竞争,也会影响孩子对人际关系的预期。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体验到的人际关系中充满哺育的温暖、联结和保护,这种体验就会成为他们将来的人际关系的示范,不论是与朋友、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还是与伴侣和孩子的关系。 毫不夸张地说,你给孩子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将延续数代。通过给予孩子温暖的呵护,有意识地让他们体验、熟悉我们珍视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影响世界的未来。
为孩子创造通向联结的人际体验
除了为孩子示范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还应该让他们练习与他人合作,从而有能力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毕竟,即使大脑天生具有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和使命,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天生就具备人际技巧。他们必须学习第七感技巧,比如分享、宽恕、牺牲和倾听。
父母如果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就能够影响孩子天生的、遗传而来的气质。通过鼓励并创造机会发展孩子的第七感技巧,我们可以为孩子与他人相处、体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作好充足的准备。
帮助孩子在关系中学会接纳
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关系中健康独立的个体,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内在状态,而非封闭、反射式的状态。
还记得杏仁核和下层大脑中,一旦你感到威胁就不假思索、即时反应的部分吗?当我们的全部焦点都集中在自我防御上时,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只是在说“不”的状态下的条件反射。我们草木皆兵,难以相处——不能认真倾听,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人有罪,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把恐惧投射到所听到的话语之上,即使中立的评论也会变得火药味十足,这就是我们在反射式的心态下,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僵住时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我们处于接纳状态时,大脑中一组不同的神经通路便被激活了。大部分人都产生了一种积极的体验。他们的面部肌肉和声带放松了,血压和心率恢复正常,更加开放地理解他人想要表达的东西。简言之,他们变得更加接纳了。反射式反应来源于下层大脑,只会给我们带来封闭、沮丧、防卫的感受。相反,一种接纳的状态能开启上层大脑中一组不同的神经通路,即社交系统,让我们与他人联结,并体会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最好能辨别出他们是处于反射式状态还是接纳状态。这当然也要求父母们具备一定的第七感。我们需要考虑孩子在特定情况下的特定状态(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状态)。
在我们讲述鼓励接纳的人际技巧之前,最后再说一点:在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接纳之时,我们要时刻谨记保持他们的独立个性的重要性。
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其他情感,都是由心理健康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成的。要成为健康良好的“我们”的一部分,个体必须同时是独立的“我”。
整合我们自己
作为父母,生活中最重要的“我们”就是你与孩子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不断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能够持续、稳定地了解和敏锐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需要,那么无论是在社交、情绪、身体还是学术上,孩子的生活都将更加繁盛。
未经审视和理解的生命叙事会限制当下的我们,也可能导致我们用一种反射式的方式来养育子女,并且把这些早年伤害过我们的沉痛遗产传给我们的孩子。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理解了自己的经历,理解了父亲的创伤和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限制,你就能打破这个传递痛苦的循环。你可以反思这些经历以及它们对你造成的影响。 你也可以简单地用与你的父母培养你相反的方式来养育你的孩子。但正确的做法是,开放地反思你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了你。你可能需要处理那些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你的内隐记忆。找心理治疗师来处理这个问题会很有帮助,你也可以跟朋友分享这些经验。 无论你怎么做,重要的是要清醒地认识你自己的故事,因为通过镜像神经系统和内隐记忆,我们会把我们的情绪生活直接传递给孩子——不论好坏。要知道,孩子会接受和经历我们的体验,这个重要的体悟会激励我们去理解自己的故事,包括一切欢笑与泪水。然后,我们将真正理解孩子的需要和传达的信号,创建安全的依恋关系和强大而健康的联结。
研究显示,有过不幸童年的父母也能和那些成长于稳固的、充满关爱的家庭中的父母一样,正确地养育孩子,让孩子感觉被爱,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重新认识并重新讲述你生命的故事,只要去做,你的孩子一定会从中受益。
我们想竭力澄清:早期经验并不等于命运。通过理解自己的过去,你可以把自己从世代遗传痛苦和不安全依恋的命运中解救出来,并且为你的孩子创造养育和爱的遗产。
全脑教养指南帮助孩子整合自我与他人
全脑教养 第11法 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感。
全脑教养 第12法 共情力: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没有的也给不了别人。
了解、学习、运用脑科学知识,于人于己都将受益多多。
具体事例书中有好多,值得有需要的人细细品读。
网友评论